2019-01-18 10:55:39 来源:
不久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2018年(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发布会”上,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学科从参评的1662家三级医院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全国第15名、省内第一的好成绩。这是业界对该院护理团队科技产出、学术影响和科技条件三方面综合实力的高度评价。
中国医学科学院于2014年始进行医院科技能力评价并发布报告,目前已连续5年;其中,护理学科自2017年度开始被纳入评价系统内。南通一院护理学科已连续两年进入榜单前100名,继2017年获得78名后,2018年再创佳绩。
前不久,记者慕名前往南通一院探访,解密上榜背后的奥秘。
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机制
向研究型团队转型
这几天,在苏州大学护理学院攻读博士的沈碧玉正在紧张的期末考试中。作为医院首个攻读博士学位的护士,沈碧玉算得上是一个另类。有人说,护士不就是做一些打针输液的简单工作,用得着读博士吗?沈碧玉说,护理工作也需要高度。她认为这个博士读得有价值。
作为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沈碧玉,是南通一院护理部有名的才女。身为南通大学护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副主任护师,她还拥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等诸多头衔。“知识与学习的乐趣就像一束光!我的座右铭是‘无热血,不科研’!”这些年,沈碧玉频频“走出去”,参加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高护班学习,赴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研修,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护理学院访学,在2017年世界医药信息大会发言,她用国际化的视野,与国内外的护理新知链接,用科研的思维开展学习、工作和管理,10多篇SCI论文频频发表,成为南通一院护理部“科研第一人”。正如沈碧玉在接受《苏大研究生》杂志采访时所说:“护理要有温度、态度、深度,护理人要有专业素养与内涵、要有情怀与格局。”
正所谓“三分医疗七分护理”。随着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护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与医学同属一级学科,护理实践和护理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南通一院护理部主任王丽华深知,精准医学的发展,也对护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科研和临床护理相长,护理事业要保持快速发展,必须要以临床护理为基础,以护理科研作支撑,采取多元策略,并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相关护理理论。
为提高医院护理科研水平,南通一院建立优青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自2013年开始分2批实施,先后共有46名护理人员入选医院优青护理人才培养平台,提供专项培养基金2-3万/人,每位配具有博士或硕士生导师作为指导老师。该院消化内科护士长赵春梅告诉记者,科室有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内镜下取石后发生意外拔管(鼻胆管),胆汁引流不畅导致梗阻、感染加重,严重时引发休克危及生命的高危风险。“传统的方法是仅采用普通胶布固定,容易脱落。后来,我尝试采用环形螺旋缠绕,增加了固定敷料与管道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患者的拔管率。”她的这一做法得到了指导老师、该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林刚的大力支持,引导她通过电子秤测量拉力,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帮助她投出了人生中的第一篇SCI论文,让她树立了做科研的信心。
2014-2018年,该院护理团队共承担立项课题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委会科研项目1项、省级课题3项、局青课题4项、市指导性课题15项、市指令性课题11项、院级课题1项)。获新技术引进奖12项、市科技进步奖8项。这些代表着护理专业级别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引领医院护理学科快速发展。
以临床应用为基础
用专利发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但不少患者因为工作忙碌、出差较多,胰岛素注射液不方便携带,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定期注射胰岛素,往往导致病情加重。如今,在南通一院内分泌科,一种便于患者携带保管胰岛素的智能胰岛素笔盒,成为广大“糖友”们的新宠。这一切都得益于发明者、内分泌科护士长赵丽华。
这种智能胰岛素笔盒,只有两个铅笔盒叠起来那么大,打开一看,盒子最上面有个海绵的凹槽,能固定两支胰岛素笔,两边分别装了一组制冷和制热的小仪器,为的就是要保证盒子里是恒温。赵丽华告诉记者,胰岛素常规情况下要在25℃以下保存,温度太高会变质,注射以后就无效。另外,胰岛素也不能剧烈震荡。
从查资料到电路设计,再到做模具,最终生产出成品,赵丽华前后历时近8个月,投入2万多元。令人欣慰的是,在“全球护士护理挑战赛”上,赵丽华参评的“胰岛素笔智能盒”项目,从全球21个慢性疾病护理项目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中国护士首次参与该项目并获得提名,其发明专利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公开亮相。
赵丽华并没有止步于专利发明,而是趁热打铁,在糖尿病后续管理上下苦功。自2014年成为江苏省糖尿病专科护士后,她每周定期坐诊,解答“糖友”的各种疑惑。2018年,借助南通一院内分泌科加入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契机,与全国MMC联网,实现数据共享,赵丽华带领科室护理团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科研,对病人的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科室患者的胰岛素使用量、血糖控制目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数。
其实,像赵丽华这样的“发明家”,在南通一院护理学科,还有很多。儿科护士长杨小红发明的“多功能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操作台”,解决了小孩打针不便的问题,更吸引了不少厂家慕名前来主动寻求合作;曾在输液室工作多年的护士长毛元红发明的“折叠式小氧气筒推车”,让重达10多斤的氧气筒实现了快速移动,大大节省了人力;曾在手术室工作多年的护士长陈黎敏发明的“一种椎板间镜负压吸引集液装置”,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实施腰椎间盘摘除术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患者的感染风险……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这群一群高智商的“白衣天使”,她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热衷于发明创造,用她们的聪明才智将工作实践中碰到的难题逐一攻克,产生了积极影响。据统计,2014-2018年,该院护理人员结合岗位工作需求特点,共计推出了专利23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231项,这些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的新方法、新发明,大大提升了全院的护理服务质量。
小切口做大科研
让护理工作充满成就感
作为南通一院第一批、第二批优青人才,在ICU工作的护士长蒋雅琼做出了一项公益之举:将自己的优青基金6万元全部拿出来,用于资助科室护士做科研,并且在科室成立了科研小组,群策群力,共同提升全体护士的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ICU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控制感染尤为关键。而每天监测医生、护工、护士的手卫生,十分重要。”蒋雅琼透露,在一次科研小组的讨论会上,一位刚工作3年的年轻护士提出这个选题后,她积极支持,鼓励其就手卫生的监测数据写了一篇科研论文。在论文发表后,蒋雅琼很快兑现承诺,从优青基金中拿出奖金奖励她。
从那之后,科室里的护士都开始热衷科研了,她们逐渐善于从小处着手,不放过任何一个研究的机会,“譬如,‘护嘱单’从手写改为打印节省了多少时间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课题,更容易上手操作,激发了他们做科研的兴趣,更体会到从事护理工作的成就感。”蒋雅琼透露,最近,在她的鼓励下,科室的男护士左大叶还报考了硕士研究生。在蒋雅琼的带领下,ICU护理团队捷报频传:1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21篇论文,这些都是近两年来工作仅5年内的年轻护士取得的成绩。
如今,南通一院还成立了全院层面的护理科研学组,并按片区组成小组,结合全院护理人员的需求,制订科研活动计划与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科研课题设计与申报、如何撰写论文、专利及新技术评定、护理成果奖申报、统计分析与软件使用、新技术经验交流会等。”王丽华透露,这些为护理人员指明了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解决了科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实践证明,设立科研小组后,护理方面的学术交流数量与质量均有很大提高。2014-2018年,南通一院护理学科发表论文421篇,SCI论文15篇,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数量有很大的提升。科研能力提升还很好地调动了全院护理人员广泛进行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近5年外出进行学术交流的人次也明显增多,她们分别在全球、全国和江苏省内的护理专业或各专科学术会上进行大会、分会场发言或壁报交流,平均每年有3名护士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交流学习。
“1906年医院即成立南通州基督医院护士学校,是国内第一所在中华护士会登记的护士学校,在110多年来的办院历程中,几代护理人一直践行着‘人文护理’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患者的能力和水平。”南通一院院长陈建荣表示,此次该院护理学科跻身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前15名,这样的骄人成绩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是全院近千名护理工作者汗水和智慧的支撑。目前,该院拥有市首批护理重点专科9个、市首批护理建设重点学科2个。
“新年伊始,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在感到欣喜和自豪的同时,更肩负着一份压力、责任和动力!”王丽华说,2019年,她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南通是乃至全省护理学科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冯启榕
南通日报社 2009-2016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ntrb@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