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3 11:07:03 来源: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的庆贺新春活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春节有点特殊。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越来越多人们响应国家号召选择了就地过年。
无论在哪里过年,中国人的“年味”从未走远。
“年味”在哪里?就在那五彩缤纷的民俗里。春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民俗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舞龙、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堪为中华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经国务院批准,春节民俗也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助形式多样的民俗载体,春节更有喜庆味、家国味。
时代在变,“年味”也在变。在很多人们的记忆里,“年味”就是亲友给的红包。这个小小的红包,寄托了长辈的祝福与希望,饱含着童年的幸福与渴望。而今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红包习俗正在步入“数字化时代”,“微信红包”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新年俗。除夕夜“抢红包”,就正在成为我们的过年“标配”。这也再次表明,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年味”也在与时俱进、与时俱变。
“互联网+春节”,“年味”更香醇。科技改变世界,网络精彩生活。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贴春联、买年货等传统民俗也被移植到了网上。借助网络,在农村也能买到城市来的、海外来的年货商品;在城市里,快递小哥给我们送来了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年货。利用微信等平台,视频拜年更是成为了时尚。可以说,在万物互联时代,网上过节“新民俗”已是大势所趋,让“年味”愈加香醇。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网上过节“新民俗”红红火火,背后是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近年来,诸如华阴老腔、皮影戏等表演就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价值。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就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在弥漫的“年味”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春节,即便我们因为疫情原因无法回家过年,但借助互联网却依然能够感受到香醇的“年味”,依然能够过一个美美的中国年。而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邵彤)
南通日报社 2009-2016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ntrb@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