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30 11:00:40 来源: 南通网
无人机盘旋在田野上空喷洒农药,预防赤霉病。 朱剑
22日,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17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内,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一旁的技术人员正操作着遥控器,无人机盘旋在田野上空喷洒农药,预防赤霉病。
当天,“南通革命老区行”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团走进红色热土——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曾是南通市经济薄弱村,也是农业大村,尽管“十二五”末摘掉了“贫困帽”,但发展步伐依然缓慢。如何走出增收致富路?村委班子发现,该村有不少耕地,但是由于年轻人都外出就业,老年人没有劳动力,不少土地都处于抛荒状态,“特别可惜”。2018年,村委班子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流转土地,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村党总支书记周卫龙说,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不到半年,村里成功流转土地2880亩,实施土地平整2450亩。往年杂乱零散的耕地实现了“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沟相通、渠相连”,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些流转好的田地,我们拿出1700多亩用于集体经营,成立了海门最大规模的新型合作农场,主要经营机械化稻麦轮作项目。剩下的发包给别人。”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保民村实施精细化管理,由村集体经营与管理项目的同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此同时,购买了插秧机、植保机等机械化设备,建立烘干中心、仓储中心,机械化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去年种植的水稻亩产量达到1200多斤,村营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达到114万元。
流转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丰满了村民的“钱袋子”。“以前村民自行流转的土地租金每亩300元左右,现在每亩700元,增收了400元。”周卫龙说,村里还聘请了25名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合作农场打工,每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非常好,既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还能让我们增加收入,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采访途中,路遇村民顾洪彬,他对村里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非常认可。今年83岁的顾洪彬原来没有固定收入,只有每月200多元的农保,随着年纪的增大,家里的3亩多土地日渐抛荒。自从将土地流转给村里后,每年多了2500多元的土地租金收入,日子宽裕了不少。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同时,保民村委还在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今年,我们引进碾米机,将水稻碾成大米销售,同时,与江苏孝仁堂合作,成立江海博士农场,生产健康富硒农产品,并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确保村营收入达到150万元并冲刺200万元。”周卫龙说。
近年来,悦来镇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奋斗精神,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目前,该镇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成为全区规模最大的“悦来粮仓”,“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的悦来经验全省推广,受到农业部及省、市领导充分肯定。此外,特色农业态势良好,被省里评为“芋艿产业特色小镇”。
记者陈静
通讯员张澄啸 李迎银
南通日报社 2009-2016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ntrb@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