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9 09:18:31 来源: 南通网
□ 瞿光林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好像还没来得及打个盹儿,我就被挤进了“70后”的军团。于是,人们对我的称呼也与时俱进起来:老前辈、老领导、老法师、老革命……有一个当年的学生用英文称我“old teacher”,特尊敬的样子,却让身边的徒儿们笑得捧腹,“teacher”就是“老师”,加上“old”这个“老”,不是画蛇添足么?
但是我笑不出来,因为我一直不敢以“老”自居,理由有三。其一,古人说“亲在不能言老”,我的母亲还硬朗着呢;其二,我国男性平均寿命是75岁,我还没达到这条基准线呢;其三,“老”者,必须拥有与年龄相称的学识、修养与道行,而这正是我的短板,例如我胆小,不敢与邪恶面对面;我急躁,半点城府也没学会;我浅薄,搞了几十年的文字工作,却一直没有出半本书的底气……总之,我不敢言老的理由相当充分。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不敢言老的第三个理由,是在与人相比中逐渐找到的。在我的视野中,许多年纪与我相仿甚至比我年轻的朋友、同事和邻居,都比我沉稳,他们执着追求、宁静致远、厚积薄发,在物欲横流中心无旁骛,从他们的著作、专利和品牌中,我渐渐读懂了耕耘与收获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浮躁、浅薄和无知。还有许多兄长,虽已两鬓斑白甚至腰曲背驼,却仍在专心攻读、笔耕不辍,他们的作品挤满了我的书箱,每每灯下静心拜读,眼前总会蒙太奇似的迭现他们不倦的身影。与他们相比,我更感到自己简直是在虚度光阴。这种砌墙式累积成的年岁上的“老”,哪有丝毫理由拿出来“言”之?
当然,我也不愿信奉虚无主义。已逝的时光,毕竟不能不留下若干痕迹,这,也是以一些人为镜所“照”出来的。实话实说,有些上了点年纪的人所表现出的轻狂、傲慢、自私等,是让我感到大跌眼镜的。信手拈两个“微电影”来放一放吧。
“昨天,女儿带一个年轻男人来见我,说是她的朋友。我一看他那三寸丁谷树皮的身材就来了气,不过我是有修养的。我连问了他三个问题:一、诸葛亮写《论游户自实》时是多大年纪?二、杨修是怎样死的?三、精通《孙子兵法》但吃了大败仗的晋国将军是哪一个?你俚可晓得后来怎样?嘿,那小子灰溜溜地走了!哈哈!”
说这番话的是一个五十开外的男同胞,地点是在某路公交车上。听他演讲的许多人面面相觑,以为遇上了什么级别的专家学者了。当时我真想问问他:如果我的外甥答上了,你肯把女儿嫁给他?而且我相信,此君听了一定会晕。
也是在公交车上,一个男同胞站在我身边唉声叹气,说现在的人都怎么了,年轻轻的霸着爱心专座就是不肯让。我站起来让他坐,他没谢,只顾把玩手里的“长寿卡”——这是我们这里老人享受的一项福利,65周岁开始免费乘坐公交车的凭证。我问:“是刚办的吧?”他兴奋地连连点头。我暗自好笑,心想,兄弟,你真有眼力啊,年纪比我小一大截呢!
……
用这样的镜子一照,我往往能提振自己的精神。不夸夸其谈,至少不在公共场合显摆、吹牛,我是做到的;给年老体弱的、孕妇让座,是从最初学雷锋年代就养成的习惯,至今未敢改弦易辙;我还注意学习身边的榜样,给遇到困难的人提供些许帮助,例如,前不久去石港镇江海村,正遇上村干部为石港小学一名患了白血病的孩子捐款,我也参加了……然而,做到这些,完全是应该的,与我的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连小学生也能做到的,我做了,还硬往“老”上靠,岂不更见老不成样了?
愿与所有的老者、即将老者共勉:继续学习做人之道,学到老而有作为、有品位,让年轻人心仪、仿效。诚如是,“老”才值!
南通日报社 2009-2016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941 邮箱:ntrb@163.com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