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理论圆桌 > 正文

从“四对关系”读懂如皋治沙精神的哲学内涵

2022

03-28

09:14

来源

分享

□朱洪海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面对“高沙土面积占80%以上”的恶劣自然条件,如皋人民积极治沙改土,勇于改天换地,谱写了一曲深入人心、催人奋进的时代凯歌。当前,如皋全市上下正大力弘扬“以上率下、勠力同心,同甘共苦、发愤图强,坚韧不拔、敢于斗争,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的治沙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历史轨迹中汲取奋进力量。回眸艰苦卓绝的治沙历程,盘点历史深处的过往细节,从事物发展规律角度切入,可以深刻领会到,前辈先贤们激动人心的脚步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学内涵。

读懂如皋治沙精神就读懂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如皋治沙改土动员之广泛、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深刻诠释了个人与集体彼此成就的良性互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时任如皋县委书记唐如浴住在农家、吃在工地,白天带群众挑泥、晚上陪大家脱谷,一年中驻村苦干实干将近百天。自上而下的亲力亲为让人民群众深受感染、斗志昂扬,营造出争先恐后平高沙、挖穷根的热烈氛围。榜样是攻坚克难的先锋、示范引领的楷模,是团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当时,新民公社二大队、吴窑公社十七大队、搬经公社王岱二队等榜样集体,在治沙改土的不同时期,凭着敢闯敢试的劲头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县治沙改土进程增添了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当所有人的心被同一个目标所吸引,将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七十年代初,全县广泛动员、日夜奋战、盛况空前,工地上彩旗招展、号子震天,全县每天约投入30万人同时劳动,这种场面的感染力是任何电影中的艺术镜头都无法比拟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让昔日高低不平、人见人怨的沙丘变成了一马平川、孕育希望的万顷良田。

读懂如皋治沙精神就读懂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儿都迈过去。”如皋的高沙土地区多为长江北岸古沙嘴沙洲堆积平原,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贫瘠低产,种植品种单一。是安于现状、继续沉沦,还是敢于宣战、绝地求生?如皋人民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为响亮的回答,果断开启了“削平高沙土、实现旱改水、建成大寨县”的探索之旅。前行道路上注定会荆棘丛生,但既然选择了出发就只能咬牙坚持。1958年冬天,开挖如海河,报酬微薄、补给困难,十几万民工不辞辛劳,鏖战数月,肩膀磨破了、担子挑坏了,但工程不停歇,最终以能吃苦、不叫苦的忍耐换来工程的如期完工。“宁吃一时苦,不吃一世苦”是当时如皋人民最朴素的心愿。据报道记载,当年磨头公社东冒大队谢国安、张元仁创造了每天挑土23.6方的惊人纪录。两位亲历者受访时的回答听来依然让人泪目。“孩子多,收成少,吃饭都成问题,多挑担子可以多记工分。”“为了早点脱离苦海,为了早日过上好日子,所以每天拼命干活。”是对未来的憧憬、对命运的不甘,让他们即使肩头承受了千钧重担脚下依然健步如飞。

读懂如皋治沙精神就读懂了困境与出路的关系。“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越要沉着勇毅。”如皋治沙改土进程中困难与挫折无处不在,与天斗、与地斗的艰难历程磨炼了意志、创新了思路,生动展示了困境中积极寻找出路的如皋实践。放弃的理由有千万种,但坚持的理由只有一个。1972年,因目标设定激进、种植时点偏差、土壤肥力不足,粮食大幅减产引发争议。此时,县委充分肯定了平高沙的巨大成绩,承担了扩种水稻步子太大的领导责任,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应对举措。全县上下再次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平稳度过了这次关键考验。治沙改土的主战场在如皋中西部,如皋县委坚定全县一盘棋思想,统筹调动、群策群力、共克时艰。人力调配上,组织东部民工自带粮草工具,开赴西部大兵团会战;物资支持上,煤炭等农用计划向西部倾斜,省出秸秆用于还田。他们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认识决定命运,创新决定出路。高沙削平后,依然面对土壤贫瘠问题。广大群众积极开动脑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县推广了“一红、二绿、三黑、四配套、五还田”的吴窑模式,通过河泥覆土、绿肥育土、作物还田、水系梳理等有效改良了土质。对问题的科学认知,对困境的创新破解,让如皋治沙改土进程逐步走向成功。

读懂如皋治沙精神就读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追梦路上,勤劳的如皋人民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姿态奋力前行。冬季的如皋北风呼啸、日光浅短,只有与黑夜争空间、向工地要效率,才能在有限的两三个月里完成任务。早上急匆匆、晚上黑通通是当时工作节奏最传神的描述。做能抓住老鼠的白猫。改革开放之后,聪慧的如皋人民牢牢记住“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不止步、不盲从,以更为长远的目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平整土地、疏浚河沟、兴建防渗渠、修建机耕路、购置农机具、培训科技人员,从此,如皋迎来了农业现代化的春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数十年来,坚韧的如皋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潜心笃志、接续奋斗。在跨入新世纪的同时,如皋成功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迈进全省前八强,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这华丽的转变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每个平凡的如皋人在参与创造伟大事业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精神的力量激荡人心,历史的启示弥足珍贵。当前,在如皋 “挺进县域二十强、争创文明典范城、高质量建设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的历史背景之下,解读治沙之路、领会治沙精神,有着极其可贵的现实意义。前进道路上一定还会有很多有形或无形的“高沙”,如何主动找高沙、战高沙,如何积极看问题、谋发展,这段历史提供了最为生动的注释。

(作者单位:如皋市委党校)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