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南通船队” 逆风破浪 世界级海工产品接连驶出

2022

06-19

14:54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马来西亚云升公司改装的浮式生产储油船正式命名FPSOAnnaNery;国内首批智能LNG动力守护船“海洋石油542”“海洋石油547”在启东成功交付;国内首艘“运输+起重”一体化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船顺利出坞……

16日在中远海运海工码头拍摄的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猎鹰”轮。该轮近期将进行系统试运行,调试完成后赴巴西油田服役。记者许丛军摄

作为南通“3+3+N”支柱产业的船舶与海工产业,进入二季度以来捷报频传。南通166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见证了多个意义重大的“首台”“首艘”“首批”,记录着一个世界级船舶海工基地的崛起。疫情影响之下,南通船舶产业为何能接连发力?放眼全国,船舶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方不少,但南通这片“蓝海”何以驶出多个世界级海工产品?我们进船企,访部门,探寻“南通船队”背后的成长密码。

“成长”的动能

转型升级

南通集长江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发展船舶海工产业的天然港湾。南通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10和1/4,拥有规模以上海工、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400多家。但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对海工船舶行业造成冲击,一些传统造船企业由于实力有限,普遍订单不足,生产处于停滞,一度发展前景黯淡。

“转型升级!”这是启东集胜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飞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该船厂自2015年转型建造油化船以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的突破、改造和升级,去年顺利交付6艘船。今年一季度产值1.8亿元,同比翻番。“最近我们有三条新船顺利下水,目前公司承建的10个项目都在紧张推进中。”

同样,凭借在全球绿色清洁能源海洋装备市场先行一步,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在海上风电安装船、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FPSO)和绿色能源装备研发建造市场站稳脚跟。“我们在建和新承接项目包括风电安装船、FPSO建造和改装,模块建造项目等,共10多个。”企业项目管理部总调度、总工程师陆新华介绍。

以集胜船厂、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代表,一批南通船企面对困境转型升级,焕然新生。“逆境突围的最有力武器,就是主动向高技术船舶、大型海工装备、特种船舶等高端产业迈进,转型升级。”陆新华感慨。

转型升级,助力南通船企集群突围,挺进深蓝。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内,高耸的龙门吊不时映入眼帘,焊花在船坞内喷射四溅。作为南通船舶企业集中的园区之一,这里聚集着海洋工程、特种船舶、能源装备、风电产业等领域多家船企,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今年一季度完成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6%。

“中集安瑞科收购太平洋海工60%的股份;法国雅凯投资1600万美元收购华滋海工25%的股份;振华重工收购道达67%的股份……”园区负责人沈春健对近年来船企并购、合资案例如数家珍,“多措并举,招引大企业入驻,加快腾笼换凤步伐,逐步淘汰低端造船等落后产能,实现从传统造船业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中,南通船舶产业也在不断放大“格局”。近年来,随着中远海运川崎、中远海运海工、招商局重工、振华重工等一批旗舰型、龙头型企业在南通发展壮大,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协同发展的格局,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核心配套、研发服务等产业集群不断完善。抱团取暖、强链补链,让企业在竞争中更加从容,南通已成为中国第二大造船和海工基地。

“成长”的种子

创新引领

“测试数据一切正常。”炎炎烈日下,招商工业海门基地码头,我国首艘一体化深远海风电施工船“乌东德”号,正在进行交付前的测试工作。“它每次出海作业可携带4套2000吨的风机基础,装载能力相当于一艘3万吨级的甲板运输船,将有效提高我国海上风电桩基施工核心竞争力,为逐梦深远海上风电开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5月底,启东,国内首批智能LNG(液化天然气)动力守护船“海洋石油542”“海洋石油547”成功交付。“两艘船完全实现国内设计、国内建造。”制造方武船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田军介绍,两艘船填补了我国智能LNG动力守护船领域空白,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从“制造”迈向“智造”,填补技术空白的背后,是创新的力量,这也是南通船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核心内容。记者采访中获悉,目前,中远、太平洋、振华等船企都建立起强大的研发团队。敢于瞄准前沿技术、关键领域持续创新,不少船企已经拥有“独门秘笈”:中远海工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宏华海洋拥有世界最大的移动式龙门吊机“宏海号”,额定提升重量达22000吨,开创海洋平台陆地造的全新模式;振华海工的海上风机安装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眼下,疫情的阴云仍未散去,但在创新力量的加持下,南通船舶产业前进的步伐铿锵:今年1-4月份,南通市造船完工量98.9万载重吨(交付21艘)。目前,全市企业手持船舶订单近800万载重吨,其中出口订单占比70%。手持FPSO(浮式生产储油装置)、风电安装平台等海工装备订单约300亿元。

以创新发展为核心,以智能化制造为突破口,南通一批船企也推动制造模式创新提升。目前,南通先后被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分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在浩浩荡荡行驶的世界船队中,“南通智造”熠熠生辉。

“成长”的生态

贴心服务

5月16日,振华重工为中交三航局建造的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1800吨风电安装平台、2500吨风电安装平台项目同时举行开工仪式。

大型海工项目连续开工、交付,是南通相关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服务发展,主动服务进企业,精准对接促复产,助企纾困交出的优秀答卷。

以南通海事部门为例,为保障大型海工项目顺利交付,海事部门走进港航企业,收集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建立挂钩服务、结对帮扶和定期沟通联络机制,立足海事职能精准施策,发挥海事“全要素水上大交管”效能,指导帮助企业完善出坞(下水)、试航等环节作业方案,通过开展水陆空立体巡查,筑牢在港船舶作业安全防线。

相关部门优化整合资源,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中集安瑞科旗下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LPG、LEG和LNG船等特种船用设备的设计和建造,LPG船订单超过全球订单的四分之一,液罐订单超过全球总量的40%。企业由于没有船坞、船台,不能建造船体。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的牵线搭桥下,周边的丰顺、宏强等造船企业为其提供配套,带动了一批船企共同发展。

大项目的落户是营商环境“有温度”的最好注脚。上月,丹麦海上风电运营公司Cadeler宣布与中远海运重工签署一份F级风电基础安装船建造合同,首制船造价达到3.45亿美元。

长江入海口,“南通船队”正成为世界级船舶海工基地。下一步,南通将加强产业联动,用足用好各类扶持政策,建立完善推进船舶海工产业发展制度;联合政府、银行、保险和产业实体,引导金融资本向优势企业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各类要素资源更好地服务船舶海工产业发展;聚焦设计和核心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兼并重组、招商引智、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提升船舶海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船舶海工地标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从船舶海工大市向强市转变。

文/记者朱蓓宁 吴霄云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