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0-03
10:59
来源
南通市海门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三届优秀乡土人才揭晓,涉及现代农业、文化艺术、建筑施工、工业企业等四大领域,王永康等12人获评。自2018年以来,海门已累计评定三届优秀乡土人才,共计入选42人次,累计拨付资金10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驱动力。近年来,海门把乡土人才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以实施“东洲英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为抓手,紧紧围绕“三大工程”统筹推进,充分释放人才引擎的强劲动力,为乡村振兴提速加挡。
“垒土工程”让乡土人才加速集聚
“要让好的技艺传承下去,对新人的培养便至关重要……”江苏浩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洪英如是说。作为今年新评定的优秀乡土人才,王洪英在专业调香上精于钻研,共计自主研发香精产品500多个。为让调香技艺得到传承,其成立了“王洪英烟用香精调香首席技师工作室”,该团队已达到30人的规模,通过“共研共制”的形式,2021年为公司实现销售突破2亿元。
为积极发挥乡土人才集聚效应,海门实施雁归乡里、以产聚才、“双创”扶持、专业人才进乡村等专项行动,垒土筑台鼓励各类人才集聚乡村、建设乡村;通过拉网式摸底,建立高质量乡土人才库,收录现代农业、文化艺术、机械工程等领域优秀乡土人才共320余人,从库中遴选200余名带富能力较强的乡土人才作为“中心户”,鼓励自建团队,采取“1+X”模式每月开展一次“乡土人才‘传帮带’”活动,形成区域人才集聚。
“培土工程”助乡土人才提优提质
优秀乡土人才周武珍,现为周武珍沈绣刺绣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沈绣刺绣40余年,2008年创立海门沈寿刺绣艺术周武珍工作室。该工作室通过探索双向交流、大师授课等人才培育形式,先后培训沈绣学员200余人次,不断改进沈绣刺绣这一海门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绣制的《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品大奖赛获得金奖30余次。
树立“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宗旨,健全高质量实用乡土人才培养机制,是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响”起来的关键。海门强化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合作,提供“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实地指导,开展高层次专家团服务海门乡村振兴活动。今年累计邀请12名文化、农业、养殖业和机械工程等行业省级专家开展业务技能指导,举办培训4场145人次,座谈交流6场82人次,组织50余人次乡土人才外出“取经”,举办跨地现场观摩、工作交流、互学互促活动20余场,真正做到了厚植乡土人才发展“沃土”。
“破土工程”促乡土人才赋能产业
在海门区万年镇海果果品专业合作社,时常能看到优秀乡土人才王永康为村民传授万年芋艿种植技术的场景。2021年,王永康大力试验育苗技术,创新肥水一体化,推广机械化耕种、机械种植、收获,脱皮、真空包装储藏保鲜、线上销售,致力延伸产业链,寻找芋头的深加工,提高了传统种植的效益,整个芋艿生产的技术在当地覆盖率超过95%。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海门以“村企联合”行动为载体,鼓励支持乡土人才带动产业振兴,累计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农场)、工作室超180家,建成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市级以上新型合作农场78家。通过乡土人才带动,形成“建筑小镇”“家纺小镇”“特色山芋”“高端红木”等10余个品牌,形成著名商标6个,带来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既需要借助‘洋’人才,也要依靠扎根乡里的‘土’人才。”海门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王飞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乡土人才潜力,完善政策体系,筑牢平台载体,拓宽人才成长空间,打造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让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策马奔腾、大显身手。”
作者:陈松 苏宸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