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2-09
11:00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12月5日是第9个“世界土壤日”。今年主题为“土壤:食物之源”。正值寒冬,中国东北黑土地进入冬闲时节,为明年的粮食生产积蓄动能。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尤其是黑土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作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土壤,性状好、肥力高、有机质丰富、产出能力强,一度被誉为“土壤中的大熊猫”“世界的食物篮子”。尽管黑土只占世界土壤的一小部分,但黑土地产却能够一直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肩负着稳定世界粮食安全的重任。
然而,日前发布的《全球黑土报告》显示,这一黑色宝藏正在受到威胁。大多数黑土失去了一半的有机碳储量,遭受中度到严重的侵蚀,同时出现了营养失衡、酸化、压实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越来越“瘦”、越来越“薄”、越来越“硬”等一系列黑土“亚健康”状态,影响生态系统、加速环境恶化、威胁粮食产量。如何解决“黑土之殇”,为粮食安全“续航”,变成亟待解决的课题。
保护好黑土地,中国一直在行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在寻找黑土地的保护路径和治理形式,相关政策和对应措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元、从探索到完善的不断跃升。在黑龙江海伦,秸秆深翻还田让土壤恢复活力;在辽宁昌图县,一整套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让土地越来越肥沃,让产量越来越高;在北大荒集团,以用养结合、绿色发展为根本的黑土保护专项行动正式开启,不断提升黑土地力……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中国深谙此道,用心用力下好一盘持续保护黑土地的“长效战略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打赢黑土地保卫战,《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多项专门保护黑土地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今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些寄寓白纸黑字的地方法规和国家法律,从小处看,是土地保护微观视角的落笔,从大处看,是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的执行,在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中助力“耕地中的大熊猫”变黑、变肥。
养好、用好黑土地,我们坚持向科技找答案、要方法。比如,近地传感、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黑科技”持续发力,对多尺度、多层级、多要素的黑土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整理加工。再如,农机人员对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粉碎式的全面“体检”,有效摸清质量现状、评估总体情况,进而对症下药、靶向发力。实践证明,从立法到执法,从理念到科技,从政府到企业,只有像保护大熊猫一样重视保护黑土地,才能实现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的“双胜利”。
地载万物,万物共生。保护这片稀有的“黑宝藏”,不仅是为了耕种当下的希望,也是为了守好子孙后代的“饭碗田”。中国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措施,为全球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中国方案”,未来还将继续进行有益探索实践,让“大国粮仓”更丰盈,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陈佳博)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