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7-24
11:04
来源
分享
文化如潮,弦歌浩荡。7月20日,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江苏主题日活动举行。悠悠水韵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脉赓续,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走向深入,溯江河而上追寻求索“何以江苏”。
千年不息的水韵,诉说光阴里的悠悠故事。我们曾见过江苏,在史书典籍里,在课本簿册上,在诗词歌赋中。“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是因运河而兴、缘运河而美的淮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是承载六朝古都兴衰的南京;“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是东抵黄海、南濒长江的南通;“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吴侬软语浸染、烟雨江南绮梦的苏州……“散装”的江苏城,却是不断的地域连接,不散的文化集结。一城一诗的深厚积淀,化作诗情画意的人文底蕴,串联古今、接轨现代,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也让波澜壮阔的文化活水“涓流不息”。
宋代时期,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广为流传,道出了古人心中的“江南胜景图”。新时代,江苏文化进行着一次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探寻盛世中华里的“何以江苏”。盛世修文,《江苏文库》的编纂工作,让典籍里的江苏闪闪发光;原创舞剧《红楼梦》以年轻的视角,诉说传统,描摹当下;当苏绣有了SMA记忆金属的加持,世界第一幅动态交互苏绣作品便应运而生;当《金陵图》以数字方式“激活”,“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互动观展模式便把今天的观众“带入”宋朝的南京……“温故知新”的研究院、街头巷尾的小剧场、古今交融的博物馆,都让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活力“触手可及”。内核是传统的,表达是当下的,江苏正进一步开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化探索。
盛世繁华不负君。一次次对中华文明的回溯和赓续、传承与创新,都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为书写“何以中国”的江苏答卷提供了一定启示:承载传统,立足当代,对话现实,才能续写江苏“故事”,让“无边光景时时新”。可喜的是,江苏能够做到从大处起笔,在细处着墨,绘好文化繁荣兴盛的“工笔画”。苏州入选“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入选“世界美食之都”,凡此种种,都是江苏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特色文化标识。
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将优秀传统文化投射至今天,我们看到孔孟礼仪在绵延、魏晋风骨在接续、华夏智慧的结晶生生不息。将文化灯火拨得更亮,是新时代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要目的。江苏正以实际行动,做好高质量“点睛”、可视化传播、创新性发展,努力写好“何以中国”的苏韵篇章。(陈佳博)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