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8-08
08:55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刘曦
今年暑期,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推出农耕文化研学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耕工具及生活老物件,了解古代农业耕作、村庄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8月7日《南通日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绵亘千年的农耕文化镌刻着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和薪火相传的教育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南通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历史遗存的城市。以蓝印花布、板鹞风筝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以通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以海安花鼓、海门山歌为代表的传统乐舞……南通人民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积淀下了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大力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一方面,要将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推动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有机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激活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发挥其品牌增值效应,让农耕文化资源变成帮助农民增收的生产力。把农耕文化的“和”理念融入乡村建设,让农民过上“室内五星级,室外五千年”的现代化生活。另一方面,要将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乡村社会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将其融入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引导广大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诚信重礼、勤俭持家。发挥地方戏曲、民间歌舞、剪纸等传统文化的作用,加强宣传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并将农耕文化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既有深厚底蕴又“接地气”的农耕文化教育,让更多学生增长农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怀。同时,进一步发掘农耕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灵魂作用,通过各种沉浸式的劳动和民俗体验,让更多人感受到农耕文化之美。
从乡土之间“长出来”的农耕文明,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进程。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重新发掘农耕文明的价值,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注入不竭动力。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