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1-24
12:00
来源
南通发布
分享
23日开幕的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提出要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其中明确“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
让我们把时间的维度拉长:从去年7月“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被写入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到去年12月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要求“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从刚刚结束的南通市两会提出“加快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到此次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协同区建设,正蹄疾步稳地从设想迈向现实。
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也是南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挑大梁的主动棋。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在南通落到实处,成为南通团省人大代表、住通省政协委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热议话题。
大势已至 乘势而上
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区的构想,南通早在2023年初就着手谋划、提出。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上升为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后,南通将协同区建设列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两大支撑”之首,积极推动协同区方案编制与向上报批,加快推进长江北岸的先行区建设,力争尽快实现合作协议签署、合作园区建设启动等实质性进展。一系列快速跟进动作,无不展现出“首倡者”应有的姿态与担当。
“南通始终把自身的发展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局,放到江苏高质量发展大局,放到协同区建设布局中审视和谋划,以一域之发展为全局增光添彩。”在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看来,面对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之大者”,主动谋划推动协同区建设,表明南通扎实踏实的作风状态——以全局观念和开放姿态,强化与上海、苏州沟通对接,从而为全省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成长春认为,南通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长江以北唯一城市,在长三角内肩负着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双重任务。在此背景下,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共建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形成长三角南北联动、江海联动的支点,无疑对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有着重要意义。省委作出建设协同区的重大部署,也给南通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南通着力补齐在产业、交通、园区、城市等方面的相对短板,放大比较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省政协委员、南通市政协副主席陆建新同样认为,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是应时之需、应势之举。“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跨江融合发展,江苏‘南强北弱’‘江强海弱’的局面得到改观。”在他看来,协同区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跨江融合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填补沪苏毗邻区域经济相对薄弱的短板,推动上海、苏南等地的优质高端要素集聚并沿江向西、沿海向北流动传导,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构筑江苏乃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的支点。
大势已至,以“竞”为进。南通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2024年要加快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扎实推进北岸先行区建设。对此,陆建新建议,可在先行区内率先实施产业、创新、交通、生态等领域一体化行动,强化资源要素导入,培育具有影响力的载体平台,更好服务长三角协同优化生产力布局。通过在产创协同、园区共建、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破解产业创新跨区域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塑造长三角产业创新新格局。
紧密协同 深度融合
北沿江高铁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八龙过江”格局加快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给南通交通发展带来格局性重塑。随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战略性突破,南通正加快跨江融合步伐,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
事实上,南通已经成为长江以北与上海、苏南联系最紧密、产业创新融合度最高的城市:近两年,新落户南通的制造业项目60%都来自上海和苏南地区;南通50%以上企业与上海、苏南企业长期稳定合作;去年新签的17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合作项目占比超65%。南通与上海市科委签订了沪通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与省产研院共建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平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签约落户……
“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加强科创企业、高端人才的引培和产学研跨江合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协同区建设,“创新”是关键。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孙青山介绍,将通过“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等模式,推动创新要素流通、创新资源共享,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共建园区,是跨江融合的重要载体。目前,南通与上海、苏南等地建有19个合作园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海安常安纺织工业园、临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南通创新区等一批跨江合作的产业协同载体初具规模。其中,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作为中、新、奥三国合作,苏、锡、通三市共建的园区,自一体化运行以来,来自上海、苏南企业已占在建、签约项目数的近七成;5家本地重点企业在苏南、上海均有研发或制造基地。
“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作为战略路径,深耕苏南、对接上海,全力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省人大代表、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党工委书记虞越嵩说,园区将聚焦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主一新”主导产业,以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为重要抓手,主动承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苏州“六新”重点产业领域内转移扩张优质项目,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沪苏产业协同集聚区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动融入苏锡常通科创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南通创智天地,引进培育更多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创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拟上市企业集聚地;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与中新集团的合作,推动建设中新(南通)产业合作区。
跨江向海 拥抱未来
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重大机遇,“抓住了就是风口,抓不住就是一阵风”。如何集聚优势资源,加快融圈入群,是南通各板块的必答题、共答题。
“海安是国家创新型县(市)、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抢抓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机遇,努力打造功能综合的上海卫星城。”省政协委员、海安市市长赵男男介绍,海安将从产业、科创、枢纽、金融等方面协同发力——积极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常熟-海安现代纺织科技产业园等合作园区为抓手,主动融入上海、苏南产业链分工体系;深入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积极承接优质溢出产业,靠大联强同类产业,全力打造“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双名城;持续深化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不断增强上湖创新区、两区科创园承载能力,促进更多长三角地区科创资源向海安流动;推动枢纽、物流、产业三大优势转换,建强长三角金融业发展联盟(江苏)海安基地,进一步吸附聚合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
“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是摆在海门面前最强劲的‘风口’、最有利的机遇。”省人大代表、海门区区长沈旭东表示,海门将把协同区建设作为推进跨江融合的关键抓手,瞄准“北岸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加速集聚沪苏优质创新资源,全力打造跨江融合新格局。事实上,跨江融合,海门已有坚实基础:引进上海浦东软件园首个跨江园区,与复旦复华联合建设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复旦科技园,与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组建了海门分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了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建成了上海国家新药安评海门分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落户了百奥赛图、澳斯康、益诺思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南有张江、北有临江”的海门药谷品牌……
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也让来自企业的代表、委员充满期待。省政协委员、江苏神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斌认为,协同区规划建设,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对接上海、苏南,进而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省人大代表、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建新也认为,协同区建设将为企业招引高端人才带来利好,同时也期待跨区域实现政策扶持方面的协同,助力企业发展。在他看来,融入协同区建设,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会让企业有机会参与到更多长三角一体化的项目中。“比如,高技术船舶中离不开的关键阀门,就让我们的产品有了用武之地。我们也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助力打造通泰扬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