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全面践行大食物观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2024

01-29

16:10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是传统粮食观的延伸,是建立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国情之上,跳出“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模式,是传统粮食安全的创新版和升级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不断拓展大食物资源,将食物获取途径从耕地资源外延到森林、草原、水面等整个国土资源。只有全方位践行大食物观,才能为高质量端稳手中饭碗提供坚强支撑。

建立健全配套政策。要尽快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对相关食品企业、科研院所制订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不断提高食物研发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生产出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的供求平衡。及时出台政策,培养高素质农民,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人才到广阔的农村,生产出更多的食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制订长远发展规划。要组织专家学者分领域制定发展规划,尽快构筑多元化食物供应体系。科学推进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深入发展青贮饲料,不断推进秸秆养畜,减少粮食与饲料的转化,避免“人畜争粮”;大力发展林下种养,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增加肉食供应;科学划定限养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为市场提供更多鱼类资源供应;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丰富百姓的菜篮子,不断提升多元化食物供应能力和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升级。要按照中央强调的“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要求,积极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约束,不断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微生物索要热量和蛋白。

加强科学种植引导。切实加强引导,避免盲目乱跟风。大食物观虽然要求提供丰富的市场供给,让群众吃得饱、吃得好,但决不能忽视市场供求这一基本规律。如果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发展,很可能会给产业链上的投资者或从业者带来负面的后果。要加大对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据的收集、开发、利用和研究,构建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大数据平台,为研判我国城乡居民食物需求变化趋势提供数据支撑。

注重供给市场监管。大食物观必须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上。要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食物资源开发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频共振。对养殖、种植一些国家保护动物和植物,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经过严格审批,有关部门必须加大供给市场的监管力度,在保护国内生物多样性、共同守护美丽家园的同时,为高质量践行大食物观保驾护航。

抓紧补强科研短板。加强大食物观的理论研究与推广普及,明确大食物资源范围、地位和管理体系,掌握大食物资源的发展规律,厘清不同食物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大食物观的顶层设计与系列政策制定提供科技支撑。尽快研究出台食物资源监测评价体系,为大食物资源研究提供科学、统一的依据;摸清大食物资源家底,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特性评价、制定分等分级标准,帮助特色优质农产品从深山老林、江河湖海和边远地区持续走向市场。以大食物观为背景,加大生物合成和人工合成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力度,创新食物生产方式,不断丰富大食物资源,为促进人类粮食安全和生命健康作进一步探索。

增加短缺食物供应。要尽快通过优化品种结构、统筹种植规模等手段,增加糖料、油料、饲料这些短缺食物的供应,以避免过分依赖进口而产生的供应风险。要统筹油料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模式,大力开发油料种植;加快木本油料发展,认真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开展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逐步增加国内市场短缺食物供应,降低“三料”等短缺食物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为高质量践行大食物观和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好粮食安全的要义,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性的消费需求,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要在保护食物赖以生存环境的前提下,做到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菌则菌……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同居民消费相配套、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国家粮食安全相呼应的粮食安全新格局。

(作者单位:通州区发改委、九三学社南通市委)


[编辑: 姚沁辰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