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4-08
09:10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最近,一款名为Suno的AI驱动的歌曲生成器问世,能够在数秒之内创作出两分钟的完整歌曲。数字音乐进入“傻瓜式创作”阶段,引发音乐界人士关注。
早在1996年,南通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黄忠就与数字音乐有了亲密接触。近30年来,他通过电脑音乐作曲系统创作了近3000首数字音乐。如今,56岁的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忙碌在数字音乐创作的第一线。
早年接触数字音乐,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昨天一下班,黄忠就一头扎进了他的工作室,沉浸在数字音乐的海洋里。“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和音乐相处,一点不觉得枯燥。”
“数字音乐,又叫数码音乐、电脑音乐,是计算机技术和音乐艺术相融合的产物。”黄忠介绍,20世纪90年代,国内刚刚兴起数字音乐风潮。作为高校音乐老师,他决定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记得当时我用的是486电脑,内存只有8兆,还需要购买调音台、合成器、采样器、音源、midi接口、监听音箱等全套音乐制作设备,通过模拟线进行传输合成音乐。”黄忠回忆,那时,南通玩数字音乐的人几乎没有,他只能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当时的作曲软件都是国外的,他只能先请人翻译好,自己再埋头钻研。“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也没有教学视频,我就订阅一些音乐类杂志,边干边研究。”经过近半年的探索,黄忠终于创作了第一首电脑音乐作品,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黄忠很快迎来了一个挑战——通过电脑音乐系统完成“南通市纪念香港回归大型晚会”的音乐伴奏制作。“打破时空、数量、乐器的限制,可以做到古今结合、中西合璧。”体验到数字音乐带来的成就感,黄忠便一发不可收。
1999年,黄忠又接下了两台“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型歌舞晚会”的音乐制作任务。此后,他的数字音乐创作领域更广,囊括了歌曲伴奏、舞蹈音乐、广告音乐,各类戏剧、话剧、杂技剧、情景剧、校园剧配乐等多个方面。“数字音乐为创作带来无限的可能。”2000年,在数字音乐领域才华初显的黄忠又惊喜地收到了央视抛来的橄榄枝——成为CCTV-3的“御用音乐制作”之一,合作期长达4年。
一个人就是一个乐队,创作数字音乐门槛高
这几天,黄忠正在忙着创作通剧说唱《江海欢歌》和儿童音乐剧《对牛新弹琴》。“拿到剧本文稿、曲谱后,接下来所有的活儿我就一个人包揽了。”黄忠笑着说,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乐队,从配器到制作、录音合成都是他一个人对着电脑完成的。在伴奏完成后,演唱者进录音棚录音,他又要担任录音师、混音师。
“一个乐队需要很多人现场演奏,而我是一个人用电脑和midi键盘进行演奏。这主要依赖一个强大的电脑音乐作曲系统。”黄忠告诉记者,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原来的音源、合成器等已经不需要了,全球各地海量的音色素材都储存在电脑软件里,数字音乐的制作越来越便捷。
选择越多意味着挑战越多。“是选择民族的还是西洋的,是体现古典还是现代的,这背后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审美能力做支撑。”黄忠坦言,在数字音乐创作中,管弦乐的创作难度相对较大,比如西洋管弦乐就要熟悉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打击乐组等众多乐器的乐器法,还要熟练驾驭和声、复调、配器的技法。“我不仅作曲,实际上还担任整个‘数字乐队’的指挥。”黄忠认为,与文字相比,音乐对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生动,内涵也更为丰富。创作数字音乐时,对调式、和弦、织体的采用都要有非常细致的构思,同时还要给人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是色彩、力度、速度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表现。
“数字音乐的创作同样离不开灵感。”黄忠坦言,无论在什么场合,但凡听到有特点的音乐,他都会立刻关注,细细体会音乐带来的感受,“数字音乐让情感的表达得到极大的扩展。”黄忠说,这些年,他一直在不断充实自己的音乐素材库,仅音乐工程模板就包含电子、传统管弦乐音轨300多轨,如何玩转每一个数字音符值得他用一辈子钻研。
高科技带入创作,
既便捷又极具挑战
在数字化时代,全球乐坛的音乐创作与传播的方式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
“近年来,国内众多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数字音乐相关专业。”黄忠认为,随着数字音乐的不断发展,高科技让音乐创作更为便捷,但音乐人自身的综合素养、审美能力仍是音乐作品成功的关键。
“数字音乐创作需要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款适合的作曲软件,熟悉各类音源的音色特点;具备扎实的乐理知识和听辨能力,还需要掌握和声、复调、配器、曲式四大件的运用技法。”他强调,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数字音乐创作者,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明确的判断,善于运用音乐主题,驾驭各类乐器的演奏技法。
近30年数字音乐的创作让黄忠收获了累累硕果:创作的舞蹈音乐《踩文蛤》获得朝鲜平壤国际艺术节金奖;歌曲《打工岁月》获全国总工会歌曲评选二等奖;参与创作的校园剧《我要做个好孩子》、舞蹈《我心中的小萝卜头》《小俑士》获得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歌曲《故乡的稻子熟了》发表在《歌曲》杂志上;创编制作的舞蹈音乐《锄萧女》获第四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音乐创作银奖”……
2020年,“黄忠工作室”正式获批成立,这也是南通市首个音乐类的文艺家工作室。“音乐创作是集情感、创意、技术于一身的复杂精神生产劳动,需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既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身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黄忠说,希望以工作室的成立为契机,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数字音乐创作的行列。
谈及最近火爆的AI“歌曲生成”话题,黄忠有着独到的见解。“AI技术让音乐创作进入‘秒速’时代,但人类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再高明的技术手段有时在表达微妙情感时仍显得不够贴切。从这个意义上说,AI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创作。” 记者冯启榕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