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10
09:33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120公斤!装满了,你们的蟹苗质量我放心。”7日晚,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如东推广示范基地内,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没有影响客商采购蟹苗的热情。来自苏州阳澄湖的大闸蟹养殖户谭建明正忙着搬运蟹苗,这是他与如东基地合作的第9个年头。“养到成蟹规格都在三两五以上,供不应求。”
如东是中华绒螯蟹苗种繁育基地之一,每年5月大眼幼体长成后,全国各地的扣蟹、成蟹养殖户都迫不及待地赶来采购。如东大眼幼体活性好、成活率高,养成的螃蟹规格大、品质好,多年来始终占据全国蟹苗市场三成左右的份额,产业规模近亿元。
如东“大眼宝宝”畅销全国
7日晚,如东长沙镇卫海村的乡道上,停满了前来装苗的货车;淡化池边,工人们借助灯光吸引大眼幼体开展捕捞作业,岸上的白筐里,完成淡化的“大眼宝宝”通体晶莹剔透,爬上爬下一刻不停,显得活力十足。
“经过3天的淡化,大眼幼体已基本熟悉淡水生活,能够对外出售了。”如东县长沙镇爱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丛爱明介绍,大眼幼体,俗称蟹苗,是扣蟹与成蟹养殖的苗种来源。今年合作社产出的3吨大眼幼体当晚便被采购一空,销售收入超过250万元。
作为合作社一直以来的“大主顾”,启东市惠萍镇的几个大户今年再次包揽了半数以上的蟹苗。“一共拿苗1.8吨,按照一亩放2公斤苗来计算,覆盖养殖面积约900亩。去年我们拿回去的苗养成扣蟹,亩均产量在600斤左右,最高产量突破了1000斤。”带队采购的惠萍镇专职渔技员薛卫生告诉记者,今年扣蟹市场行情好,大户亩均利润达到了8000元。
要论起如东蟹苗育种领域绝对的“龙头”,当属南通市兵凌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如东土生土长的“育苗大户”,公司自主培育的“东牌”苗种享誉全国,今年总产量约40吨,不仅畅销阳澄湖、洪泽湖、固城湖等传统养殖区,最远还卖到了宁夏、新疆等地。
“远距离销售重点在于保证苗种成活率。”公司技术总监刘乃更介绍,“大眼宝宝”十分娇嫩,对环境要求较高,装筐后要确保“滴水不成线”,尽量保持蟹苗储存环境湿度适宜,运输途中,车内温度要控制在13至15摄氏度之间,同时做好增氧,多管齐下,基本可保证蟹苗36小时内无损耗。
据了解,今年如东大眼幼体总产量超百吨,先后销往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安徽等多个省市,成为全国千亿级河蟹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技赋能蟹苗“优生优育”
“如东基地产出的蟹苗生长快、病害少,上一批拿回去的养成扣蟹产量达到800斤。”扣蟹养殖户张倪生9年前经朋友介绍,从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如东推广示范基地引进了一批蟹苗,投放后,扣蟹产量、成活率都有了很大提升。“成活率提高了50%,个头也大,到市场上好销。今年计划采购500公斤苗种。”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中华绒螯蟹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如东河蟹推广示范基地挂牌以来,坚持优选良种亲本,通过应用大规格亲本遴选、产前强化培育、种蟹越冬管理、灯光诱捕、生态土池优质蟹苗培育以及水质调控等技术,实现从种蟹培育到蟹苗孵化全过程精准把控,不仅极大提高了优质种蟹培育成活率,还使培育出的长江系河蟹具有整体规格大、出肉率高、肉质甘甜、膏黄饱满等特征。
如东蟹苗“金口碑”的背后,同样离不开繁殖户们“质量为王”的养殖理念,以兵凌水产公司为例,该公司以藻类、活体轮虫、丰年虫为饵料,为了确保饵料充足、绿色生态,还专门开辟出2000亩地作为饵料池。整个育苗过程中不投放任何药品,完全实现无公害。“幼体孵出前,在幼体培育池中投入适量丰年虫虫卵,使丰年虫无节幼体与蚤状幼体同时孵出生长,供蚤状幼体摄食。”刘乃更告诉记者,“食补”也是“治未病”的重要一环,进入淡化期后,主要以投放大规格丰年虫为主,保障大眼幼体营养全面、体质健康。
如东是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体系示范县之一,河蟹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技术也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现已基本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与规模化繁育。
探索改良技术擦亮“金名片”
去年底投放交尾、今年4月换塘挂笼、5月初起塘淡化,再到今日大眼幼体销售结束,忙碌半年多后,如东河蟹推广示范基地正式进入“休整期”。“休整并不意味着休息,围绕河蟹种质资源培育技术改良,今年我们开了新课题,重点攻关大眼幼体常见病害防控技术。”基地高级工程师祝斐介绍。
养好一只蟹,苗种是关键。大眼幼体一般要经历多次蜕壳,经过9到10个月的生长发育,才能变身扣蟹,之后再经过7到8个月的养殖变成大闸蟹。河蟹幼苗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但在池塘集约化养殖情况下,由于养殖密度大,活动范围受限,加之饲养管理方法的缺陷,往往容易导致蟹病发生。今年,基地将通过与如东本地繁殖户合作,着力研究聚缩虫病对蟹苗的影响及防治办法。
“聚缩虫病主要由寄生虫寄生引起,蟹苗被附生后易引起细菌和病毒感染,既增加了幼体的负担,又影响幼体生长发育,严重时会造成幼体突发性死亡。症状主要表现为大眼幼体难以顺利蜕壳,影响正常活动和呼吸。”祝斐告诉记者,常规防治方法是通过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来起到预防作用,或是通过经常大量换水,减少聚缩虫数量来降低其对大眼幼体的危害。基地科技人员的攻关方向是希望借助更加生态、有效的技术手段从根源上缓解病害的发生。
记者 徐书影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