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产业兴城 构筑攀高硬支撑

2024

05-14

09:40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开放是强市之路,产业是立市之基。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南通,自此掀开了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从改革开放初期成为中国工业明星城市崭露头角,到抢抓多重战略机遇奋力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四十年风雨兼程,南通立足资源优势、机遇优势、发展优势,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凭借深厚的工业基因,瞄准中高端苦练内功,奋力打造先进产业集群,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在经济长河的关键节点上赢得先发优势。

2023年,南通名列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的第12位,全市工业用电、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工业经济对GDP增长贡献度超50%。

以产业为基,因产业而兴。南通以四十年奋斗交出精彩答卷,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与辉煌,持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开放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立足实体经济行稳致远,聚力产业强市进而有为。

从“百亿”到“万亿”

产业规模,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沿海开放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僵化思想的束缚和旧有体制的障碍。随着集体、个体以及私营企业不断涌现,南通工业经济体量突飞猛进,1987年突破百亿元,1991年达到219.2亿元。

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指引之下,南通明确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1995年,工业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体制改革。随着醋纤二期、申华化学、中远川崎、富士通电子为代表的一批工业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全市规上工业产值保持平稳增长,1999年达到596.7亿元。

进入新世纪,南通提出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实施沪苏通一体化发展战略,工业经济实现由轻变重、由低到高的转变。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继2007年首次超越常州后,又在2016年首次赶超南京,排在了全省第三位,居于苏州、无锡之后。

从百废待兴到逐步建成门类较全、结构合理、质态良好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南通产业发展以历史性飞跃为全市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37万亿元,增幅全省并列第三;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9%,高于全省平均5.2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三;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42%,增幅列全省第四。2023年底,南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6878家,占全省企业数的10.9%,是1998年开始实施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时的4.36倍。

一系列数据表明,产业始终是南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依托厚实产业底蕴,南通应势而动、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实践再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荣光,奋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点。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持续推进化工、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焕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新兴产业壮大,锚定数字、空间、能源、材料、健康等方向谋划未来产业布局,2024年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左右。

从“纺织轻工”到“千亿集群”

产业竞争力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转型升级是永恒话题。

由原来以轻纺电子产业为主的轻工业产业体系,到如今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南通迈过“数量追赶期”,走向“质量提升期”,转型升级步履始终铿锵有力。

改革开放之初,轻工业主导南通工业发展,传统的纺织、服装及食品加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比50%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南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抓住世界制造业向我国东部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建设上海北翼经济中心,实现由轻纺城市向我国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转型发展。

随着苏通大桥通车,洋口港、吕四港通航,南通在“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思路下,坚持“以工兴市”发展战略,2004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迅速崛起,产业集聚力和辐射力大幅提升。

2010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市六大主导产业板块正逐步向现代纺织、绿色化工、智能装备、精密机械、海洋工程等新领域加速转型,新兴产业发展氛围持续增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十二五”以来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8%。

2016年,几经调研论证,南通将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为“3+3+N”产业体系,一张事关南通长远发展、引领南通产业转型升级、全力迈向中高端产业的发展蓝图日渐清晰。2018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31.4∶68.6,重点发展的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和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在全部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比达60.7%。

此后,南通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制造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大力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南通打造成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江苏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支点、苏南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伙伴。聚焦重点产业、重要领域、重大技术,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打造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十六条优势产业链,逐步形成“616”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全链条、上下游协同发展。

要实现更深层次接轨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奋力打造重要支点,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优化产业结构的跨越发展之路。

2022年,由我市牵头的“南通、泰州、扬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和参与的“苏州、无锡、南通高端纺织集群”,在第三轮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胜出,船舶海工产业链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试点,重点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更好地为制造业创新高地建设蓄势赋能。2023年,六大产业集群产值超万亿元,今年1至3月,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同比增长9.5%。

从“劳动密集”到“智能制造”

纺织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在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智慧纺纱工厂,却是另一番景象:10万纱锭高速旋转,仅有数名工人在巡检,所有流程实现自动化和智慧化,工人只需根据系统提示进行故障处理。“十三五”期间,大生打造了全国首个全流程全国产设备数字化纺纱车间,万锭用工降到15人,“十四五”期间又打造了全国首个智慧纺纱工厂,真正实现生产在线监测、自动传输包装、智能仓储管理等功能,万锭用工10人以下。

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大生路径,是南通焕新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

创新有道,智领未来。过去,南通以纺织、造船等传统产业为支柱,靠人力、市场增量为支撑;而今,南通用“创新”二字,为产业腾飞注入全新内涵,靠“智造”锻造新质生产力。

2022年以来,南通以诊断促改造、以标杆带转型、以市场聚生态,建立健全立体式攻坚推进体系,强化全周期管理、全要素保障,培育出智慧纺纱工厂、电缆智能车间、海洋智能运维平台等一批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功能载体,以智能制造点燃南通产业发展“沧桑巨变”的强劲引擎。

中远川崎打造的智能船厂,是船舶行业全国唯一示范项目;振华传动智能焊接车间、招商重工激光数字制造中心等“智改数转网联”水平国内领先;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获得CMMM(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企业牌匾,成为钢铁行业首家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智能化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生产流程,逐步形成了近十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成果……企业对智能化的追求,逐步从“鼓励项”转化为发自内心的“必须项”。2023年,全市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8171个,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64.9%。累计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个、优秀场景4个;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1个、智能车间139个。

伴随产业持续“智造”升级,南通走好专精特新发展路,构建创新集聚强磁场。目前,全市累计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89家。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正加快建设,将为创新型项目的集聚提供更大舞台,带动全市产业数字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走过沧桑巨变,万亿之城再出发。

肩负着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使命,南通产业发展蓝图目标明确: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制造强市建设为抓手,向着形态更高级、模式更先进、结构更优化的转型阶段迈进,形成具有南通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

江河滔滔不尽,产业生生不息。相信南通将以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实践,再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荣光!

记者 刘璐 严春花

[编辑: 卢铖卉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