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20
10:10
来源
江海晚报
分享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今年5月15日是第31个国际家庭日,全国妇联推出“家国情·小家大爱”系列活动,南通市妇联启动家庭文化季活动,宣传普及家教。好家风有着怎样的注解,“家”力量如何传承?记者探访身边的好家风好家教故事,共同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
做角落里的灯
温暖困境孩子风雨路
走进海安市崔建霞夫妇家,入门处一张全家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前排的崔建霞夫妇紧紧相依,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后排的三个子女笑容灿烂如花。这幸福美满的五口之家,背后隐藏着一段用爱铸就的非凡故事。
崔建霞家庭。
崔建霞夫妇分别在医药行业和供电公司工作,加入海安福缘志愿者服务大队的十年来,养老院、福利社都有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七年前,在走访困境儿童家庭过程中,十来岁的小锋令崔建霞产生了恻隐之心:从小相依为命的父亲意外溺亡后,小锋只能跟着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生活,“这样的家庭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如何得到保障?”想到这,崔建霞夫妇毅然申请成为他的爱心爸妈。
“对于家里突然多了个结对弟弟,女儿会有小情绪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崔建霞连连摆手说,女儿岳相妗自小善良懂事,经常和他们一起去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父母爱心行动的熏陶下,如今就读大二的岳相妗已成长为一名充满爱心的阳光青年,2022年获评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2023年获评扬州大学优秀志愿者、优秀实践个人。
在岳相妗和小锋相继考入大学后,社区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困境儿童茜茜的妈妈在疫情期间去世了,目前茜茜跟着外公外婆生活,我们担心她学习吃力。”崔建霞夫妇二话不说,应下了这个结对任务。从关注三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到一个个准备换季新衣,忙碌之外,他们还陪伴孩子过每一个生日、每年暑假带孩子们短途旅行、休息日带孩子们参加各类志愿服务……
这份长久的、流动的爱在2022年崔建霞夫妇的结婚纪念日完成了闭环。“姐姐,过几天就是叔叔阿姨的结婚纪念日了,我们要不要给他们准备个惊喜?”在纪念日一个月前,小锋就主动联系岳相妗,姐弟俩一起给父母买了蛋糕,崔建霞惊喜之余忍不住感动落泪。“看到他们懂事,我感到非常幸福,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温润的家风也在无形中不断塑造孩子们坚毅善良的品性。“家庭的优良风气是在父母的以身作则中形成的,付出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这样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和释放对世界的善意。”崔建霞说。
快乐课堂
为留守儿童点燃梦想
“2013年我成为一名江海义工,初心很简单,就是想找一个平台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好事。”谈及如何开启自己的志愿服务之路,如东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员董小莉说。工作中,她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口皆碑,她的志愿奉献经历更是如涓涓细流,滋润了一个又一个留守儿童的心。
董小莉参加公益活动。
“我是一个母亲,深深知道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抱着这样的目的,董小莉主动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快乐课堂”公益项目。数年来,她带领留守孩子从农村走进学校,从学校走进城市,足迹遍布了如东的多个乡镇,受益人数从几十人上升至几千人。
2018年年底,一位老师转给董小莉一篇五年级孩子小鹏写的作文,文字述说了一个小孩内心的失落和一颗渴望陪伴的心灵。跟随这篇作文,董小莉走进了他的家:一张低矮的小方桌就是这个孩子的餐桌兼书桌,一份小鱼冻,就着咸菜,配上一碗白开水,这就是他的午餐。“看着这个与我女儿同龄却有着大人般成熟的孩子,我决定尽己所能帮助他。”董小莉说。
她一方面找人从经济上进行资助,另一方面组织义工每月上门送精神帮扶。目前,小鹏的生活基本回归正常。“我们想告诉他,不要误读了苦难的颜色,苦难并不一定就是黑色或灰色,苦难也可以是金色的,只要走过去,便会看到成功之花的盛放。”董小莉说。
言传身教和良好家风的熏陶也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女儿陈瑶。现就读于如东县高级中学一年级的陈瑶曾荣获“江苏好少年”、江苏省“最美中学生”等称号。同时,陈瑶也跟着父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连续多年被公益组织评为“优秀小义工”。
“正是温暖和谐的家风让我更有动力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为更多的留守儿童送去温暖。”董小莉说。
非亲却胜亲
退伍军人照顾烈士母亲
在军旅生涯的十七载春秋里,石征亮不仅是一名从基层走到总部的优秀军人,更是一位用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良好家风的楷模。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赞誉,更是对家庭美德和社会责任的高度诠释。
石征亮家庭。
石征亮初到总部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得知了革命烈士喻明福与自己是同乡。这份意外的缘分促使他积极寻找并联系上了喻明福的母亲杜照英,而杜照英的住所竟然与他自己的老家仅一镇之隔。这段从北京到如皋的帮扶之路,石征亮一走就是七年多。
石征亮比杜照英的孙子只大了一两岁,他每次返乡探亲带着妻儿去看望杜照英时,都会亲切地唤她“杜奶奶”。因为石征亮有和儿子同样的从军经历,杜奶奶尤其疼爱这个非亲非故的孙子。每个星期,石征亮都会同她通电话,聊聊家常,这种深厚的感情让杜奶奶逢人便夸:“这个孙子好,经常来看我,非亲非故却最亲。”这种亲情一直持续到2020年杜奶奶去世。
家风是培育家庭文明的累土。石征亮和妻子高志霞一个身在部队,奉献青春为国效力,一个留在家中,操持家务侍奉双亲。石征亮的父母患有“三高”,需有人悉心照料,高志霞十几年如一日,细心照顾老人和孩子。她是丈夫眼里的好妻子、儿子心里的好妈妈、公婆嘴里的好媳妇、远近闻名的贤内助。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石征亮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贡献并非一蹴而就。他回忆说:“19岁那年,我主动填报了入伍申请,那时候我的父亲就嘱托我,一定要当个务实的人。”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如今,他也将这份嘱托传递给了就读高二的儿子,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爱读书、务实的人。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