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村舞”解锁乡村振兴新赛道

2024

05-28

09:36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一村一品 南通“村舞”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随着“村BA”“村超”等“村字号”文体活动火爆出圈,“村舞”也逐渐走上大舞台。遍地开花的“村舞”为百姓的生活添上一抹动人的色彩,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23日,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齐聚南通,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负责申报南通市文化馆联合完成的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村舞’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开题论证会。专家学者对“村舞”发展提出的思路和建议,为“村舞”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下面有请丰产村的村民们带来舞蹈《丰收歌》。”在“舞动乡村 唱响家园”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东镇)第二届村歌乡舞展演活动上,各村支起村牌,奉送自家“村舞”,为乡亲们带来亲切而具感召力的文艺表演。

作为当地一项特色文化惠民品牌,“村歌乡舞”凝聚着文化能人、乡贤、村干部、村民和文艺团队的智慧,让村民从文化的观众变成主角,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成为展现新农村文化的金名片。

由点及面,南通“村舞”发展方兴未艾,呈现出组织规范度高、阵地保障度高、文化融合度高等特点。一方面,中国文化馆协会广场舞委员会、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舞蹈专业委员会两大平台落户南通,市县两级群众舞蹈广场舞的组织架构完备,全市年均开展群众舞蹈讲座、培训近500场,县级以上的展演30余场。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各级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尤其重视文化广场的保障。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广场900余座,总面积66万平方米,群众文化团队2000余支,文化广场实行专人管理,与各群众团队签订使用协议,在保障活动阵地的同时,有效规范了“村舞”活动的开展。此外,南通“村舞”在立足江海文化特色的同时,还积极融合爵士、街舞等现代舞元素,涌现出了海上迪斯科、海安花鼓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文化内涵、审美品位的优秀作品,成为南通乡村振兴新的文化名片。

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村舞’赋能乡村振兴研究”项目在南通开题,既是对南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南通加快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的鞭策和鼓励。“我们将积极支持课题在南通的实践调查工作,在‘村舞’发展过程中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如依托文化礼堂等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升级‘村舞’活动空间;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舞’编排;建立文化村长制度,提升‘村舞’组织能力;建立‘村舞’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与乡村旅游、研学等融合,促进产业兴旺等。”

田野调查 探索“村舞”赋能乡村密码

“‘村舞’作为农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一种文化服务供给形式,基础深厚,深受喜爱,在赋能乡村振兴上具有潜力。”课题组成员、南通市文化馆馆长曹锦扬介绍道,这一课题将研究“村舞”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在尊重人民主体性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治理理念引导和扶持“村舞”发展,将“村舞”打造成又一“村”字号IP,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村舞’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将以“逻辑起点、现状调查、经验借鉴、方案构想、实践优化”的逻辑展开,重点对“村舞”发展现状和“村舞”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典型案例展开研究,具体包括开展田野调查;通过访谈、实地观察获得数据资料,分析“村舞”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动力机制、人员构成、组织形式、政府引导和扶持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揭示“村舞”在我国的开展现状,总结归纳这些案例的组织机制、管理方式、队伍建设、内容供给、宣传推广、激励机制,以及推动产业发展的策略等;选取南通作为实践基地,基于南通实际,结合多中心治理等理论,构建引导和扶持“村舞”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方案。最终拟形成一篇学术论文、制定《南通市“村舞”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曹锦扬坦言:“整个项目计划在一年内完成,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但基于长期参与国家和地方公共文化相关调研、评审、论证等工作,课题组成员积累和掌握了大量政策、法规、标准等制度文本资料、相关实践案例和数据,在反映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占有上具有优势,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此次课题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长赵保颖担任课题负责人,中心文化馆处处长琚存华、曹锦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讲师李斯,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阳,中心文化馆处项目主管陈旭,及我市3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年轻馆员组成课题组成员;集文化主管部门、文化馆领域、学界之力,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课题成果不断提升。

成果转化 打造南通“村舞”活动品牌

作为公共文化领域的一项省部级研究项目,“‘村舞’赋能乡村振兴研究”的课题引起了业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对课题的研究方向、内容等提出真知灼见。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白雪华提出,要在抓好课题研究的同时,让课题项目在实践层面落地,建立具有南通特色的“村舞”运行模式,搭建展演展示平台,为全国各地打造“村舞”活动品牌做出示范。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馆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新说:“课题项目选题很好,课题研究思路合理、框架清晰、内容明确。”他建议,要注意梳理基本理论问题,如“村舞”和广场舞的区别;将调查范围扩展至中西部,与东部市场形成对比,总结特点、发现问题,从而得到解决全国性问题的方案;研究“村舞+”模式,探索“村舞”融合发展情况;除坚守农民主体性原则之外,还要关注基层文化馆、站的作用。

“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文化馆协会广场舞委员会秘书长崔世莹认为,基础理论的研究将催生新的公共文化子学科的诞生。他说,“我们现在提出‘村舞’,能不能让更多人了解它、认识它、接受它、参与它,我觉得这个课题的理论价值就能证明。而实践理论的研究,比如怎么跳、怎么编、怎么去推广,将推动‘村舞’在新农村健康有序地发展。”

赵保颖表示,接下来,在课题研究进程中,课题组将着眼于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实践、核心研究和广泛边界、区域和全国、文化馆(站)和村、理论研究成果和转化、做学问和宣传六大关系,紧扣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行业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课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记者张坚 杨镇潇

通讯员高敏

[编辑: 季肖寒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