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海门包场镇有支顶呱呱的义务助农“机收队”——79名镇村干部都是持证农机手

2024

06-07

09:24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冬播一粒籽,夏收万斤油。5月底以来,海门区包场镇8000余亩油菜陆续进入成熟期。春日里的朵朵金花成为颗颗饱满的油菜荚。农机手驾驶着联合收割机穿梭农田间,一束束成熟的油菜荚被卷入收割机,齿轮转动间,收割、脱粒、分离、粉碎等工序一气呵成,尾部“吐”出的油菜秸秆被粉碎,作为天然的有机肥料还田。

不过,今年上门为农户们提供服务的农机手身份有些特别,他们是79名来自包场镇、各村的干部。记者了解到,去年,包场镇共有27名副科级以上镇干部和52名村干部考取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驾驶证。今年,又有26人即将参加培训和考试。

义务农机队上门助夏收

“我们两个人要干两天的活儿,收割机20多分钟就完成了。”6月3日,看着自家已经收割完毕的油菜田,家住包场镇林英村的钱卫席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老钱家种了两亩多油菜,虽然种的面积不大,但要收割、脱粒、扎秸秆、运秸秆、挖根……活儿真不少。每到夏收季,他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一日三餐咸瓜泡饭就草草了事,最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上门夏收的“农机手”是包场镇党委书记黄卫国。

“书记、镇长会开联合收割机,还能上门给我们夏收,这真是没想到的事儿。”78岁的包场镇红中村村民沈爷爷笑呵呵地说。让乡亲们惊喜的是,往年用联合收割机夏收虽然省工、省时,但每亩地除各级政府的补贴外,自己要出30元。由镇村干部们组成的“机收队”则是义务为大家夏收,连瓶水都不让乡亲们送。

记者了解到,今年,包场镇的油菜种植面积约有8000亩,绝大多数是农民自种。“仍在种田的村民年纪都比较大,大家还是习惯人工收割。”林英村党总支书记陆占彬告诉记者,机械化作业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成本,还能最大限度保障秸秆还田。在完成油菜收割后,农田可以立即进行花生、黄豆等作物种植,以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季、一年多收。

79名镇村干部“持证上岗”

镇村干部为什么要考农机驾照?

记者了解到,包场镇共有38个农业村、1个渔业村,但在工作中,很多年轻镇村干部没有农村生活经验,即便是在农村长大的干部也很少有种地的经历,很多人连农作物都认不全。“就像办企业,如果企业家对自己的产品不了解,一定无法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链。”黄卫国说,“乡村振兴工作也是一样,镇村干部只有真正扑到农村一线,才能知道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做什么。”

去年5月,经过前期培训,包场镇27名副科级以上镇干部和52名村干部均通过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考试。今年夏收,大家分别前往挂钩村为村民服务。“考的时候心里很慌,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镇党委副书记姜冬梅告诉记者,尤其是实际操作阶段,要驾驶这样的“庞然大物”感觉压力倍增。5月29日上午,她和另外三名镇干部参加了镇农社局在红中村举办的全程机械化油菜机收现场会,成为“农机手”为村民收油菜,并为今年即将参加农机考试的村干部做示范,“看到村民们这么欢迎我们这些‘农机手’,心里非常有成就感。”

事实上,这不是包场镇的镇村干部第一次体验农事,2023年,大家分成八个小组参加了插秧比赛;2022年,大家在挂钩村参与村庄环境整治。

自费包地探路振兴项目

“今天我们的瓜已经长得拳头大小了,但好像有点缺水。”6月4日,95后镇干部周梦洁一下班便赶去甜瓜大棚实地查看。

今年,包场镇全体镇干部各出资1000元,承包了轧西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14亩大棚,由镇党委书记黄卫国、镇长陈小锋分别带队试种海蜜甜瓜10号和小香芹。“从种植、管理到收获、销售都由镇干部们全权负责。”镇农社局局长施春伟介绍。海蜜甜瓜10号和小香芹都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海蜜甜瓜更是海门颇有名气的农产品。自从“包”了地,每到周末,镇干部们会到大棚里侍弄自己负责的瓜田、菜园。在劳动时,大家既合作也竞赛,还要比一比谁的瓜最大最甜,谁的菜最壮最绿。盈利部分将全部捐给生活困难的村民。

“这次包地其实是一次探路。”施春伟告诉记者,这两种作物的经济价值虽然高,但包场镇没有引进过,在这里种植的产量、质量如何大家都没有数。通过这一年的实际操作,若项目切实可行,将移交给轧西村。同时,镇干部们也将在实践中打通从种到销的全流程,摸索可复制经验。

“让大家真正动起来、想起来、‘卷’起来。”黄卫国对记者说,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干部们的执行力很强,更不乏服务村民的激情和干劲,少的是好想法、主动性。无论是考农机证还是包地,都是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最终通过镇村干部的带头行动,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多赢”路子。

记者 袁晓婕 黄天玲


[编辑: 俞鑫城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