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6-28
15:45
来源
分享
“梅姑娘”如期登场,近十天更是开启了“雨雨雨”模式,给通城带来四次强降雨过程。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雨量比往年增长约30%。为有效防范极端天气下的城市内涝灾害,我市打出“建、管、养、抢”组合拳,通过提升排水防涝设施、升级智慧管养手段、强化联动预警处置等,推动城市排水防涝提质增效,全面筑牢城市防汛安全屏障。
健全“消化系统”为雨水找出路
目前,市区共有雨水管网1180余公里,自2021年完成首轮高质量养护后,现已进入常态化养护阶段。记者了解到,现阶段的管网清淤、冲洗、检测以六年为一轮,今年计划完成约300公里。检测发现结构性、功能性缺陷后,将根据情况采取开挖或非开挖修复,全面提升管网运行能力。
如果说庞大的雨水管网是城市的地下“肠胃”,那么藏身路牙沿的雨水边井便如一张张“小嘴”,将哗哗的雨水悉数收进腹中。“当前广泛应用的是一种与路缘石平行的侧立式边井,其造型隐形美观,但汇水面偏小,遭遇短时强降雨时易被杂物树叶堵塞,导致雨水排沥不畅。”市市政设施管理处三科副科长张哲夫介绍,为确保收水和排水能力相匹配,近几年该部门已结合更新改造,逐步将侧立式边井更换为孔隙更大的平篦式边井,今年预计改造雨水中井、边井约2200个,收水效率将提高约30%。
我市按照“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思路,高标准构建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实施了一批畅通道、扩调蓄、增能力、治涝点的项目,市区排涝能力大幅增强。今年,市政部门继续聚焦城市“里子”,对去年发现的23处易涝点制定“一点一策”整改方案;同时依托国债资金支持,全面提升雨水管网、排口、篦子、检查井等排水设施,进一步夯实“地下软实力”。
雨水排口发放专属“身份证”
南通在“水抱城、城拥水”的独特格局下,依托长江水系、内河河道和管网泵站,形成了由内而外的排涝体系。雨水排口作为联通内外的重要附属设施,是保证汛期雨水入河、行洪畅通的重要途径。近日,市政部门升级智慧管养手段,运用二维码和互联网技术,为全市1875个雨水排口发放专属“身份证”,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这周我们正加紧推进排口标识牌的试安装工作。”昨日,在市区南川园路,一块记录了排口位置、编号、管径、监督单位等“身份信息”的绿色标识牌已经悬挂到位。张哲夫告诉记者,“通过扫描右侧的二维码,巡检人员可以获取排口定位、上报病害情况,同时查看上游管道与附近排口信息,高效追溯问题根源。”市民一旦发现排口掩埋、雨天溢流等异常情况,也可拨打举报热线及时反馈。
地下隧道、下穿道一直是城市防汛的重点领域,泵站则堪比强有力的心脏,为低洼区域的雨水抽排提供动力。在啬园路隧道综合监控平台,通过布设的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系统可实时监控泵站的启停、液位、流量等运行状态,一旦水位超过警戒位置,将自动触发报警并抽排积水;指挥大屏实时轮播隧道、泵房、配电房现场情况,并配合情报板、广播系统、信号灯等播报汛情和疏导交通,真正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完善叫应机制联排联控
“只要收到降雨预报,我们都会提前到达责任区域值守备勤,时刻做好上路巡查和抢险排水的准备。”市市政设施管理处二科的李游飞是应急抢险队伍中的一员,据他介绍,除了常规的车辆巡查,现在借助GPS定位和视频监控系统,指挥中心还可调看重要点位的积水情况,追踪应急车辆行驶轨迹,就近调度救援力量,应急处置更加精准及时。
防汛救灾,备在平时、抢在战时。为解决预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市市政设施管理处全面压实“1+4+11”的工作责任,以1个专班指挥调度、4个生产部门联动响应、11个网格化区域分工处置,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汛期应急“叫应”机制。
防汛措施链条长,测、报、防、抗、救环环相扣,涉及部门众多,统筹协调尤其重要。“我们已与气象、水利、交警等多部门形成协同合作机制,一旦遇到暴雨天气,及时掌握雨情动态,降低河道水位,重点关注隧道、铁路下穿、轨交周边等关键区域,形成市区40个轨交站点周边‘排水管网一张图’,实施多级巡查、共同应对、及时处置,全力守护江海安澜、人民安宁。”市市政设施管理处副主任陈海荣说。
记者 蒋娇娇 通讯员 李映晓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