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江海评论 > 正文

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基础性作用

2024

07-01

10:08

来源

分享

朱毅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只有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更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和发展趋势息息相关。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回顾历史,技术变迁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与西方大国的崛起均与技术创新不可分割。中国正致力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摆脱传统发展方式与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为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质量上的飞跃,它标志着生产力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禀赋,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所依赖的关键发展要素。生产力的全要素质量提升,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动力。因此,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就是在深入挖掘和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潜力。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5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鲜明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光盯着‘新三样’,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生物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新材料技术的进步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绿色、智能制造的发展。新型生产力的涌现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推动了新型生产力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中国共产党鼓励创业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场机遇。新质生产力正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在动力的生产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催生新的生产力。通过协同推进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变,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在不同领域间发展失衡问题和经济内部结构不协调。发展不充分问题体现在数量层面的重点领域存在短板和质量层面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我们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造福人民的发展是我们所追求的发展,而实现造福人民的途径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充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和定制化的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同时,也应充分利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为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和推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夯实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俞鑫城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