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7-29
09:09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昨天,大连交通大学教授白杰带着自己的液压新材料项目在如皋市长江镇找到“婆家”,项目准备落地长江智创园,研发入驻如皋在沪的科创飞地。
在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要素资源加速汇聚南通的背景下,如皋从2022年初,在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建立第一个“飞地孵化器”以来,先后建设了5家,经过两年的探索,累计孵化项目105个,包含霖鼎光学、崟冠科技、五源航天、光织科技、力集泓光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的项目,初步形成“一线孵化、如皋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说,飞地孵化是重要的跨区域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引进懂产业、会创新、能交流的科创型人才,找到产业协同发展的结合点,通过前端平台和后端产业的“双向奔赴”,促进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双链融合”。
一线孵化,在人才集聚地建平台
上周,走进上海闵行区“大零号湾”,比天气更热的是这里的创新氛围。从上海交通大学的北门出来,步行百余米,三四分钟的工夫便到了如皋在沪最大的“科创飞地”——3万平方米的如皋-交大科技园科创孵化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任明俊除了讲课,大部分时间都会泡在“飞地”的实验室里。他说:“今年承担了两项国家级研发任务,下半年有望落户如皋转化为生产力。”
继续往里走,在一座科创大厦四楼,刚签约不久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概念认证中心正在装修。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冯雁说,她带着最新的“新型基因编辑酶及高效核酸检测技术”作为首批示范项目即将进驻孵化。
与此同时,在200公里外,由闲置资产盘活而成的如皋皋加速科创园也在装修,为在“飞地”孵出来的项目投产提供厂房保障。
为何到上海建立飞地孵化器?又为何建在高校旁?如皋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鸣昊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就意味着要抢占更多科技和人才资源。而越靠近一线城市、越靠近高校,也就越靠近科技创新的源头与引擎。”
上海科创资源富集,如皋制造业家底雄厚,在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大背景下,如皋主动出击,与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等高校共建,打造了5家飞地孵化平台,分布在上海市的闵行、嘉定、杨浦、徐汇4个区。
在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如皋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合攻关、重大平台共建共享等协同机制,实现创新资源“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形成“飞地”发展模式——走出去,在上海建科创飞地,供研发和孵化优质项目;引进来,在如皋完成中试及产业化落地。
更深层次接轨,上海、如皋两地深度协同,各取所长,互为“飞地”。在如皋市委常委、副市长、如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鸣华看来,如皋这种“飞地”模式,更加适合如皋体质,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创新链与本地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如皋转化,创造飞来项目好环境
当前,如皋港(上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入驻铭阳生物、科若纳生命科技、为鹏科技等企业,其中,科若纳生命科技已在如皋转化。
“我们在上海的孵化器进行早期的研发和小试,并在如皋同步开启量产基地建设,等产品成熟便可第一时间投入量产。”科若纳生命科技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教授朱小立感慨,“飞地”的孵化模式,给予了像他一样的研发人员快速把研发成果变成创业产品的机会。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沪“科创飞地”,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仅一路之隔,运营第一年就引来11个科创项目入驻。复旦大学教授王盛章领衔的医疗科技项目就是从这里“飞”向如皋,完成华丽蜕变。“如皋有专家公寓,直接拎包入驻,房租减免,还有一揽子扶持政策和贴心服务,全方位呵护项目快速产业化。”
如皋从研发、孵化、融资、扩张等方面,为飞地项目打造“全生命周期”优质营商服务环境。在南通率先成立科创投集团,推出规模5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如皋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代办中心在上海设立离岸审批服务专窗,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免费代办和审批“—站式”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马麟说,他领衔的“面向下一代板间互联的高速光路板及核心波导组件项目”斩获第二届南通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如皋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帮助飞地项目落地转化挣得“第一桶金”。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王荣蓉带领团队从交大“大零号湾”飞到如皋,注册成立江苏崟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分布式驱动底盘及关键零部件项目,计划8月底破土动工。
“这些科创企业就像一粒粒春日里播下的种子,入驻科创飞地后,静待花开。”如皋沪苏科创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许鹏说,他们带来的前沿技术不仅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还能助推如皋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构建起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关键路径,享受人才红利。
双向奔赴,科创与产业实现双赢
7月13日,一场由顶尖高校人才带来的头脑风暴在“飞地”上演,8个项目参加路演并进行现场签约。其中,“AI健康体脂”项目便是秦晓凤带着团队精心服务一年之久,拼抢过来的高端人才项目。
秦晓凤是如皋港(上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营负责人,常年如皋上海两头跑。两年来,她坚持做好一件事,让上海创新链与如皋产业链深度耦合。她带着一支懂行业、懂管理的运营团队常驻上海,为技术人才提供一系列服务,凭借“硬实力”招引了42个项目,其中15个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产业项目在如皋长江智创园落地转化。
从2023年起,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莉经常往返于上海与如皋之间。在上海,她是国内数字孪生工业软件学术带头人、掌握34项发明专利的高校教授;在如皋,她则变身为南通泓海自动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负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拳头产品”。
李莉说,半导体高端清洗设备这一科研成果已经在长江镇实现产业化,今年可望实现销售4000多万元。
28日,隐藏在空中花园下的一间超精密加工厂房内,40台高速运转的世界顶级超精密单点金刚石车床、磨床正在进行各种精细加工。
两年前,总投资20亿元的霖鼎光学项目从“大零号湾”成功飞进如皋高新区沪苏科创产业园,成为如皋试水“飞地”模式结出的首个硕果。
今年4月,这一项目在如皋建成投产,将上海交大在超精密微纳制造领域近20年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搬上生产线。该项目今年产值有望突破亿元,往后可带来50%的年增长。
尽管项目已经顺利产业化,但在上海飞地里,霖鼎光学的两栋孵化大楼仍在继续运行。一半继续用来做如皋量产基地的技术研发中心,一半与其他知名企业共建了9个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成为如皋离岸孵化中心的项目储备库。
在这场“双向奔赴”中,霖鼎光学项目无疑是最成功的案例。
唱响“双城记”,协同赢未来。如皋将继续深耕“飞地孵化+如皋转化”“产业概念认证中心+如皋中试熟化基地”“大城市总部+如皋产业协同基地”模式,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路径。
记者 赵勇进 陈嘉仪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