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7-29
09:23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人物名片:胡汉生(1927—2013),生前系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潭村村民,退休后修车行善,14年共捐款10.6万元。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感动中国”江苏十大感动人物、江苏省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等荣誉。
“我现在身体又好,有什么理由不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来回报社会?”走进崇川区越江新村胡振华家中,客厅的柜子上摆放着他的父亲、“修车老人”胡汉生的《修车小结》。“我专门把父亲的《修车小结》放大后装裱起来,放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用来教育子孙后代。”胡振华说。
“如果身体允许,我要修车修到90岁,捐到90岁。”这是胡汉生生前的话。如今,修车工具还在,老人却已离开我们11年了。
胡汉生生前是一名企业职工。退休后,闲不下来的他想着要发挥余热,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出去修车做好事。他在离家三四里路的原港闸区鼓风机厂门前摆了个摊,帮人修理自行车。从1999年开始,不论阴晴寒暑,胡汉生每天都会骑着那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准时来到摊位前修车。老人家门口原有条小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当地居民行走困难。他将3年的修车收入共2.7万元全部拿出,修了一条300多米长的水泥路。
当时,修一辆自行车只有1元、2元,遇到家庭条件困难的,胡汉生就免费帮忙修车。为了能多挣点,他还捡废品、栽盆景卖。每次攒到一万元时,他就一并捐给慈善会。长年累月的操劳,让他的双手开裂,到了冬天就会长冻疮。有人问他,手在水里试胎,冷不冷?他说:“肯定是冷啊,但是我的心是热的。”
胡汉生对他人慷慨,但对自己却十分吝啬。衣服舍不得买,都是穿弟弟、儿孙们的旧衣服,橡胶底的鞋子坏了,他就用补胎的胶水补了再穿。陪伴他几十年的“二八”自行车,内胎打了20多个补丁,他也不舍得换一条新的。车,一辆一辆地修;钱,一元一元地攒;款,一万一万地捐……直到2013年去世,胡汉生把积攒的10.6万元全部用作慈善。
“坚持做好事,到底为了什么?”胡振华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他亲笔写的《修车小结》。小结中道出了修车的原因、打算和人生价值,却只字未提14年修车的艰辛,《修车小结》的结尾写道:“人不能虚度了光阴,像我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挣了钱,又做了好事,何乐而不为?老牛不耕田、不拉磨也一样的老,像我这样的老,也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老人去世11年来,家人们一直铭记他“修车攒钱、助人行善”的精神。胡振华和家人将老人的修车余款、亲手栽种的16棵银杏树以及修车工具、荣誉证书全部捐给了市慈善总会以及中华慈善博物馆,并多次向灾区、龙潭村汉生爱心互助协会和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同时,胡振华还多次应邀走进学校、医院等地,宣讲胡汉生的事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龙潭村,做好事已经变成一群人的自觉行为。2011年6月24日,龙潭村以老人的名义成立“汉生爱心互助协会”。在胡汉生慈善精神的感染下,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辖区居民顾麟是名独居侨眷,平时勤俭节约,曾多次向龙潭村汉生爱心互助协会、区慈善会、市华侨博物馆等机构捐款捐物。“同村的李玉华夫妇先后两次来村里捐款,最多一次捐了1万元,用来帮助困难学生。”龙潭村党委副书记刘家骏介绍,截至去年底,汉生爱心互助协会共帮扶困难群众和学生3000多人次,帮扶资金近350万元。
依托汉生爱心互助协会,龙潭村成立了善爱龙潭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村辖区内的失独、孤寡、独居老人以及困境儿童,同时宣传善文化,让志愿精神在天生港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记者 唐佳美 卢兆欣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