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我市率先在省内试点协同养护新模式——精心“绣”出城市好品质

2024

08-20

09:57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昨晚10点半,通沪大道某段的封闭作业区域里,市市政设施处的工人们正忙着冲洗高架防撞墙,市绿化处的园艺师们也在精心修剪着花箱中的杂草。不远处,举升车缓缓升起,市路灯处的电工们专注地开槽测量,排查着路灯的故障原因。

这一幕是市住建局当前探索的协同养护新模式的生动写照。该模式集中养护资源、管理力量和施工时间,实现了多项养护作业的同步开展。它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这种创新的养护方式在省内尚属首次尝试。

降本增效,打造协同作战“新质态”

“过去这样的夜间养护任务,往往是各产权单位单打独斗,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还可能因为信息不畅导致重复劳动、延长交通中断时间。”此次高架封道作业的现场施工人员张工透露,原本需要多次封路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进行一次集中封闭,单次能节省4名人力和约5000元的养护费用,封闭占道时间减少67%。

这种协同作业的场景不仅限于高架养护,在城市家具“换装”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市区红星路,市照明管理处的维护人员在完成路灯灯杆粉刷后并未立即收工,而是主动承担起了周边褪色老化监控设备的出新工作。通过整合工序、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预计可节约人工成本、设备租赁、管理及其他费用达9000元。

如何花最少的钱,办让老百姓满意的事,是市住建局今年谋划的工作重点。“一次施工,N个单位协同,一次性解决全部问题,可最大程度减少马路的‘拉链’现象,避免因重复劳动造成的人材机等成本浪费,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市住建局公用处处长陈勇介绍,今年已划定啬园路至青年路、园林路至跃龙路范围作为重点养护片区试点,待协同养护模式成熟后还将推广到更多区域。

系统谋划,绘好综合养护“一张图”

道路建设完成后的养护是一项涉及市政、绿化、照明、管线等多个部门的复杂任务。传统的作业方式存在分散施工、不连续作业和长周期等问题,导致施工封道困难、作业风险增加和交通拥堵等后果。

为了将传统的“单兵作战”转变为高效的“协同作战”,市住建局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优化整合各方力量,精心谋划了综合养护的“一张图”。前期,多部门细致摸排片区内28条路的设施损坏家底,制定“一路一策”维修方案。

综合管线的检修和维护一直是道路养护中的难题。一条短短的道路上,可能集中了供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等各种管线。为了解决管线分散施工、反复开挖的问题,此次重点养护片区试点吸取了井盖综合整治的先进经验。市市政设施处与各家管线单位按照“一次开挖、同期施工、统一修复”的原则,一次性推进管线施工,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减少了道路反复开挖和总体养护时间。

“协同养护不仅能解决管线重复开挖、大流量路段养护占道等问题,还能提高便民服务的响应和处置效率。”市绿化处主任夏兴峰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行道树遮挡路灯照明的问题受到市民关注。为了化解“树灯矛盾”,市绿化处与市照明处建立联合作业机制,在乔木树冠疏枝的同时加装辅灯,既不伤害大树,又能照亮道路,更好地解决了市民的烦心事。

增进福祉,擦亮城市更新“金名片”

首批协同养护试点工作已近尾声,一系列针对缺陷整治、技术提升、景观出新和设施包装深化的专项提升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微改造”不仅打磨了城市的“微”细节,更改善了市民的“微”体验,使得一个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示范养护片区的雏形逐渐显现。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水平和便利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城市文明“温度”的重要指标。针对人行道隐形井盖橡胶盲道贴易松动位移的问题,市政部门采用了创新的不锈钢盲道条螺栓加固方式。新型的玻纤隐形井盖不仅保证了盲道的贯通性,还大幅降低了维修率,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出行条件。

在市区新城小区幼儿园前,绿化部门巧妙地运用石子与不规则流线地被的组合,对多条人为踩踏小道进行了改造,既满足了市民的通行需求,又保证了景观效果的完整性。在啬园路隧道入口处的挡墙和通沪高架上,市照明管理处通过加装不锈钢罩,保护灯杆漆面免受风雨侵蚀而剥落,提升了城市美观度。

在协同养护试点期间,相关部门累计完成6990平方米的道板维修、11850平方米的沥青维修;对738根灯杆重刷油漆,加装了340个基础保护套;按照“缺一补一、应补尽补”的原则,补植完善了约3000平方米的植物退化、林下空缺的绿地。

“我们将认真总结此次片区综合养护的经验成果,并将其推广运用到城区其他道路中去。”市住建局副局长瞿志军表示,协同养护新模式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观度,为市民带来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本报记者 蒋晓东 蒋娇娇

本报通讯员 李映晓


[编辑: 姚沁辰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