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农三代”陈佳慧:田野追梦,稻花香里向“新”行

2024

09-20

09:57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政府效能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本报今起推出“讲述·我身边的沧桑巨变”系列报道,从不同行业从业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他们的从业故事和所见所感,折射江海之城的今昔巨变。

陈佳慧,如东瑞康家庭农场负责人,南通市“新型职业农民标兵”。瑞康家庭农场拥有1200多亩绿色优质稻麦生产基地,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

在村里人眼中,我可能是个“不安分”的女娃。

2016年,20多岁的我已是一家企业的车间主任,却主动辞职回家种田。贷款添置农业设备,尝试种植新品种,推广无人化机械……逐梦八载,我庆幸并感恩家乡的广袤田野,让人生有了无限可能。

我家数代务农。我出生的时候,已是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家乡如东农村,大面积实施土地包产到户已有数年,正是乡亲们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时候。从记事起,每到农忙时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低着头、躬着腰,将一撮一撮秧苗插进小腿肚深的泥水田里。

后来,农业机械化变革的齿轮开始转动。2005年,父亲购置了一台手扶插秧机,慢慢成为村里有名的“老农机”。从马塘到掘港,从如东到如皋,巡田、运秧,日月流转,在插秧机冒着柴油的黑烟和深深的车辙印里,我逐渐长大。

在农村,田是农民的命根子。2012年,在爷爷留下的几亩地基础上,父母大着胆子从村里流转了50多亩土地,在双甸镇创办了瑞康家庭农场,实现了老一代农人与第二代农人种田观念的第一次转变。

2016年,父母又承包了几百亩土地,我家一下子成了村里的种田大户,并于当年购买了村里第一台乘坐式插秧机。就在那一年的5月,我放弃了镇上车间主任的工作,带着牙牙学语的儿子回到了村里,从此一头“扎”进田里,成了一名“农三代”。

记得回村不久,正逢小麦收割季节,梅雨连绵不绝,而到了插秧的时候,又是酷暑难耐。坐在家里那台乘坐式插秧机上,我感受到的不是威风,而是恐慌:皮肤被暴晒出一个个水泡,上午插半天秧,中午去医务室挑掉水泡、缠上绷带,下午继续插秧……憋着一口气,我就是想让别人看看,我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娃,在农业这条路上,同样能走得好、走得远。

同样在回村的那一年,我遇到了一次重大考验。夏收前夕,连续的阴雨让本来长势良好的小麦全部倒伏,勉强收割的小麦因为没有场地晾晒很多都发了芽。我带着小麦样品周转于各个粮行都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只能以5毛一斤的低价销售;秋收之际,烘干中心订单多,我家的水稻只能堆在一旁排号,没及时烘干的粮食又不得不低价处理……

粮食储存和烘干,成为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下定决心先后贷款120万元,新建了粮食仓库、烘干中心,购买新型机械设备,为其后农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化解一个个难题中,我越来越深切感受到:传统稻麦种植必须依靠科技、向“新”发展;我不能停留在父辈的种田观念上,必须提升自身农业科技素养,从深耕“一块田”拓展到谋划“一条链”。

2019年,我从村里土地流转平台上接了600多亩的整田,推动农场向着规模化、机械化迈进。从南粳5055到南粳8911再到南京农业大学推荐的宁香粳9号,我不断优化小麦水稻种植品种,并购入了村里的第一台无人化机械,节省自家农场人工的同时,还能为周边种植户提供服务。如今,我家农场的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都装了无人驾驶系统,1200多亩种植面积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构建了生产、收储、烘干、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记得当年我购入第一台无人机设备,村里开现场会时,乡亲们大多持怀疑态度。而现在,大家都已欣然接受、乐于使用这些“新奇玩意”。我想,这就是农业科技的力量。比如农忙时节,我家邻居陈绍红就称赞我家这些设备帮了他家的大忙。“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我家农场请的小工都是附近的乡亲,每年两季农忙,人均可以增加三四万元的收入。

如今,我的父母早就对我当年的选择点了头,并接受了我在种田中的各种“不安分”。更令我欣喜的是,我家出现了“农四代”传承的影子。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儿子陈奉杰中考结束,主动和我一起到田里忙碌,正如我小时候跟在父亲拖拉机后头……

新时代归乡者,要把自己从城市中吸纳的现代文明,与从乡土文化中汲取的传统营养融合起来,塑造一个崭新的农耕形态。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使命。回望回乡的这8年,父母大笑的时候,带领村民大丰收的时候,是我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记者 王颖整理

[编辑: 季肖寒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