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国内 > 正文

留住生命中的种种美好

2024

09-25

11:08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在江西老家探亲,接到黎化老师打来的电话,为一个朋友咨询孩子上学的事。他心里装满别人,唯独不言自己的病痛。三年来,黎化老师一直饱受病魔折磨,先行手术,后来化疗,却一直不忘写作“片言”。每次通话问他身体状况,他都是风轻云淡,乐观向上,三言两语就转换了话题。

我以为真的没事,可8月6日回通州,打他电话不接,发他微信不回,想去看望他,却不知他身居何处。在朋友圈打听了一圈,也得不到确切消息。惶惶然过了几天,突然看到李自平先生在作家群发来一段话,“亦师亦友张黎化,曾相约,今秋天高云淡时节文友聚会,但愿人生不违约。”

一丝不祥笼上心头,我当即私信追问李老先生。他直言相告,黎化老师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处于半昏迷状态,不便于探视。心有不甘,我试着向院领导求助。半个小时后,院方安排专人陪我进去探视。黎化老师躺在凌乱的病床上,眼睛微闭,鼻子里插着氧气管,手腕上打着吊针,胸口和脚上缠绕着各种管子和仪器,全然不见之前的英俊潇洒。得知我躬身站在床前,他睁开眼眸,挣扎着身子,嘴唇嗫嚅着。看到昔日好友变得如此脆弱,我鼻子直发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握着他颤抖不已的手,我哽咽着安慰他说:“不能激动,一切会好起来,等以后慢慢说……”

之后,几位文友向我打听黎化老师的近况,都想去看看他。我婉言相劝:“一是重症监护室环境特殊,医院不允许家属进入;二是相见不如怀念,以我对黎化老师性格的了解,他可能不希望朋友看到现在的状态。”

黎化老师一生好强,他只想把最美最好的文字献给读者,最伟岸最挺拔的形象献给朋友。他是一个怕麻烦别人,却不怕别人麻烦他的人。和病魔作战三年,他不让我上门看望。送他到上海、南通求医,不让我陪进病房。每次在公共场合出现,我看到的都是幽默风趣的儒者形象。或颈系围巾,风衣飘飘,健谈中带着诗意;或头顶黑帽,目光炯炯,眼神中充满智慧;或头发收拾得干净利落,戴一副墨镜淡看人世,他是一个注重内外皆修的谦谦君子。

我祈求奇迹发生,让黎化老师重获健康,重新迈向美好的人生旅程。孰料8月25日早上,突然得到一个猝不及防的消息:黎化老师于凌晨1:48逝去。一时愕然伤感,脑海里反复浮现他的音容笑貌。黎化老师走得太匆忙!我痛恨他不守约,我们约好一起自驾皖南川藏线上的“江南天路”,一起去看他新创的正在排练的小戏《美丽的店》《濠河月》,一起为通州文学爱好者编纂一本反映本土风情的散文集……

面对亦师亦友亦知己的黎化去世,我很想为老师做点什么。可受托要为追悼会写悼词,我还是有些纠结。黎化老师是一本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人物传记、报告文学于一身的大书,值得我们反复翻阅,认真研读。我生怕自己的浅陋,难以对他作出客观而完整的评价,从而辜负他的在天之灵。

“郝校长,你是了解黎化的,你写我放心;黎化在世的话,也会让你写。”得到黎化老师爱人顾老师的鼓励,我再无后路可退,只好欣然接受。忙到凌晨两点半,交给黎化老师的妻儿和几位好友补充后,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可,我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最后一晚,陪黎化老师在殡仪馆度过。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簇拥的冰棺里,耳边哀乐不辍,墙上挽联高悬。按民间传统习俗,亡人新去,主家要安排亲人守夜。为表敬意和追思之情,我和黎化老师的学生王于峰,还有他的两个连襟,一起为逝者守夜。

黎化老师生前喜欢蛋,书读乏了,文章写累了,需要适时放松。或主动组局,或受邀参与,他十分享受蛋带来的快乐。“饭前不蛋,等于不吃饭。”“饭后不蛋,等于白吃饭。”黎化老师多次在他的“片言”里表达自己对蛋的喜欢。殡仪馆里的空调有些低,我们顶着冷气,从晚上六点至凌晨六点,连续掼蛋12小时,开启了我打牌的最长时间。只是,白菊无语,绿萝不言,一个喜欢蛋的人,今夜只能委屈让座,躺在一步之遥的冰棺里静听我们蛋的热闹。

下午1点,终于迎来南通市文联主席张华。他远在淮安出差,得知黎化老师突然辞世,一度悲伤难过。我微信私他,期盼他拨冗参加追悼会。张华在新疆伊犁挂职9年,黎化老师关注9年,多次在“片言”里盛赞张华“正在书写‘留一二有用事业’的人生。”惺惺相惜,张华也很了解黎化,不久前还刊文评价黎化“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灵魂有趣”。我以为,这是对黎化老师最接地气、最见真情、最有内涵的评价。灵堂前,张华黑衣黑裤,300多公里的风尘仆仆,凝结在他悲痛而疲惫的脸上,让人生疼。我微信敬他,“您的到来,给黎化老师带来最暖心的安慰,给通州作家带来最感人的泪点。”

一点半,黎化老师的追悼会如约举行。狼山垂泪,江海含悲,乾宁宫里一片啜泣声。肃穆的哀乐声中,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白发苍苍的老者、泪眼闪烁的文友和年轻青涩的学生,都以凝重的表情和沉痛的心情,作别心中的文豪。

“一个读书人走了/一段段片言断了/通州的大先生走了/留下来一本叫黎化的书。”“黎走了,梨花谢了;黎走了,梨花绽了;黎化走了,乡言土语的文艺俚话再也听不到了!”“黎化,失去一个乡土文学的通州时代,失去一个江海革命文学的战斗时代,失去一个南闯非洲的激情时代,失去一个地方文学卓越的领航时代。”…挽联上,朋友圈,抖音里,报纸上,人们或敬言,或转发,或点赞,或追思,深深缅怀为地方文化执着坚守了一生的黎化老师。

9月9日晚,因为要为黎化老师办一场线上线下的追思会,我们十人小聚,一起聊了各种各样的黎化。

黎化老师的学生张卫东说:“幸遇恩师,传世文章辉映自由思想卓显独立人格;痛失诤友,人生旅途弦断高山流水再无有趣灵魂。这是我献给老师的挽联。”张卫东是一个在沪打拼的建筑老板,创业闲暇一直坚持写诗作赋。去年11月,他的诗集《星如雨》付梓后,黎化老师谈笑风生地主持新书分享会,赞誉张卫东“是建筑老板里诗歌写得最好的!”

“他去世的那天,我正在从沈阳至大连的途中,撰写的挽联是:威武未曾屈,富贵不足淫,铮铮铁骨担道义;苍生萦心怀,君王无颂歌,如椽巨笔著文章。”黎化老师的好友曹向东说,“我与黎化朝夕相处,是密接、零距离、无客套、讲真话的交往。黎化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那么生动,他伟岸的背影依然那么坚韧,他的一部部作品还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2019年8月,黎化老师到新疆伊利看我。我们在毡房里席地而坐,他一杯红酒下肚后,即席作诗赠我。他的酒情、诗情与豪情,至今让我心醉。”张华颇为动情地回忆,他起身以茶代酒,举杯相邀大家,爽朗地说,“黎化之后,再无黎化,有我们这帮兄弟在这里饱含热泪地聊他,黎化值了!”

“我知道老师喜欢热闹,想为他清唱一首《苹果香》。”黎化老师的学生吴筱东拘谨地说,“但今晚是追思黎化老师,我感觉气氛不大和谐,要不还是下次唱?”

“唱!黎化老师喜乐不喜忧,我们了解他!”我们鼓励吴筱东抛去陈俗,为黎化老师放歌。吴筱东稍作犹豫,在我们的击掌应和声中放开了嗓子。“湖蓝色的院墙,我生命里的院落,我的妈妈在那里给我的爱,叫我永生不忘啊!”这是我第一次倾听《苹果香》,歌者唱的是游子思家怀乡,抒发的却是一个学生对恩师发自肺腑的敬仰和爱戴!

想起身边的亦师亦友亦知己,我不胜唏嘘,总想留住那些给予我前行力量的种种美好。“我给黎化老师的挽联是,诗行万里通远方,亦师亦友亦知己名扬天下;书传千载江海祭,写情写义写真爱誉满九州。”

我和黎化相识于一次文学创作,为了写一部反映通州教育的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合作了一年,跑遍通州1000多平方公里。新书《诗,通向远方》出版前,在作者署名顺序上,我们有过一次愉快的争吵。写作一稿时,黎化老师把我的姓名放在前面。我以为是他不小心弄错了,二稿修改时,我把两个名字换了顺序,惹得他一脸不高兴。“我已老朽,你还年轻,第一作者署你的名字,有利于你的文学发展。”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却婉言谢绝他的美意,我们为此争吵,之后却有了更深的交往。

斯人已逝,濠河月难圆;精神长存,江海意无穷。愿驾鹤西去的黎化老师找到了幸福愉悦的诗和远方。

[编辑: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