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0-15
10:08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12日,教育部“双名计划”教育强国与名校长教育思想“美的教育”刘昕办学思想实践与展示活动在通举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刘昕深情讲述了“美的教育”办学思想。全国各地教育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美的教育”展开深入探讨,为这所百年名校以美育人、以美培元注入新的动力。
“美的教育”育美的人
开学初,刘昕遇到了一名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名叫小鹏(化名),喜欢哭喊和打人。面对这样的学生,刘昕建议班级老师制订整体性的帮助计划,鼓励同学伸出友爱的援助之手,并在全校发起以爱为核心的“宝贝计划”。慢慢地,同学们都知道要爱护小鹏宝贝,小鹏的状态也变好了。
刘昕由此写下题为《给融合教育合适的途径》一文并刊发,为类似情况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辅导案例。“‘美的教育’遵循个体的成长规律。”她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无数个细微的节点,这些充满着人和人对话交流、个体的心灵独白以及双向和多向的互动过程,充满理解、尊重和温暖,善意无处不在,美就实现了。”
“美”不仅体现在小鹏身上,还在实小每一名学生、老师乃至家长的身上都熠熠闪光。永怡校区二(3)班学生朱君羽在《小斑鸠的故事》项目化研究学习中,记录了一对斑鸠在教室外筑巢生蛋,到小鸟孵化长大的过程,学会了观察世界、积极思考,尊重和保护生命;科学老师唐玲结束了又一次跨学科、跨年段的师生融合备课,尝试在《植物与环境》一课中加入与其他学科的连接,收获了更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更开阔的育人眼界;六年级学生家长卫林灵时常在群里看到刘校长发的“不要着急”“好好说话”等话语,由原先的“鸡娃”到如今的“佛系”,松弛下来的状态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迎来了孩子的进步……
“美的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教育目的,更是一种教育理想。“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到创造美,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名成员收获精神的丰盈和美的生长。”刘昕说。
“美的教育”方兴未艾
操场上,阵阵鼓声铿锵有力,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场火力全开的篮球争霸赛激战正酣。篮球健儿们拼抢、进攻、投篮、防守,啦啦队员们奔跑、跳跃、欢呼、鼓劲,还有学生裁判员们的专业与冷静,无不展现出新时代少年儿童强健体魄、锐意进取的昂扬风貌。
这是实验小学校园体育节开幕式上的场景,将体育、艺术、文学等完美融合、交叉呈现,无疑是“美的教育”成果的生动展示。
从在虹桥二小时提出“情境审美教育”,到刚来实小时提出“美丽教育”,再到“美的教育”,11年间,刘昕的办学思想在实践中拔节生长。今天,实验小学“美的教育”发展方兴未艾,描绘出一幅由“美的校园”“美的课程”“美的课堂”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的践行版图。在“美的校园”里,每一株小草、每一朵小花、每一处风景都会与学生发生交流,都会产生美好的故事;“美的课程”即情境主题融学科课程,以“美丽思政学科+”为核心,开展健康行动、创想行动、乐美行动、阅读行动四大行动;“美的课堂”主要通过跨学科项目化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任务、真实参与和体验中成长为学习的主角。最终,将实现情境中的儿童自我领导力的提升和生长,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主人。
“通过‘五育融合’达成‘五育并举’,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而充分自由的发展,这便是‘美的教育’。”刘昕举例,篮球比赛中,会打篮球的就去打篮球,会打鼓的就去打鼓,会跳啦啦操的就去跳啦啦操,每个班级都是整体出动,每个孩子都是“各显神通”,一个都不会落下,“‘美的教育’关注每一个生命全面而个性的成长。”
“美的教育”走向何方
活动现场,实验小学勤敬印象展示、勤敬主角“学研”展示,以及刘昕对“美的教育”办学思想的汇报,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大家纷纷畅谈感受、建言献策,对继续探索“美的教育”实施路径等提出了真知灼见。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谢小燕表示,“美的教育”聚焦于儿童的发展,聚焦于教育的远方,不局限于眼前的目标,更关注儿童全面、生动、美好且幸福的终身发展。“这样的教育是回归儿童成长的常识和本质的教育。”
“‘美的教育’远远超过美育本身的范畴,要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一个高度,去践行、去探索。”《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苏令从“第三方视角”,对“怎样办出更加美好的教育”提出建议。他说,要研究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把握教学平衡,让教育“慢下来”,使学校成为“处处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认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一定是走向美的、走向好的。‘美的教育’提出了用美培养学生、滋润心灵,是非常好的办学主张。”他说,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见解,给予了刘昕及其团队不竭的动力和深刻的启发。刘昕表示,“美的教育”的最高理想是让每一个人的精神高高挺立。“我们要告别短浅的目光和功利的目的,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化成长作为首要的责任与担当,洞见教育的深刻意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朝着已经认定的有意义的美的世界走去。” 记者 高阳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