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0-30
09:50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23个水产新品种,由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选育的黑鲷“苏海1号”位列其中。黑鲷“苏海1号”以生长速度为选育目标性状,经过连续4代选育而成,养殖18—19个月就能上市,比普通黑鲷生长速度提高了24.37%以上。
生长慢成本高,制约黑鲷养殖产业发展
走进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只见一块块四四方方的养殖池整齐排列。工人们用塑料勺舀取一勺饵料撒向池塘,很快水面就像烧开水一样沸腾了,一条条银黑色的黑鲷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抢食,掀起阵阵翻滚的水花。
在2龄选育黑鲷池里捞起一条黑鲷,称重显示500多克。“像这种一斤多的就已经可以上市了。”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黑鲷“苏海1号”新品种育种团队负责人陈淑吟介绍道。
“黑鲷属于广温、广盐性鱼类。”陈淑吟说,和很多海水鱼不同,黑鲷能够适应的温度、盐度区间范围更广,其适盐范围为2.0‰~35.0‰,适温范围为4.5℃~36.0℃,在我国山东及以南沿海地区均有养殖。“不管是盐碱地还是内陆、南方还是北方,都可以养殖。”
随着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黑鲷作为中高档水产品,养殖产业尚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然而,目前我国黑鲷养殖苗种长期以野生种或未经选育种为主,并且生长较缓慢,特别是在长江以北沿海地区,一般需要三年(经历二次越冬)才可达到商品规格,生长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养殖风险大,严重制约了黑鲷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黑鲷生长性能,创制快长优良新品种,成为促进黑鲷养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0多年传承接力,率先完成全基因组测序
“今早水温19摄氏度,处于正常区间。”黑鲷“苏海1号”新品种育种团队成员贾超峰博士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日常巡塘工作。放下测温计,拿起取样瓶,他随机从一片池塘捞起一瓶水之后,又开始仔细观察水质。“这片池水有点浑浊,漂浮的死亡藻类比较多,说明要注意调节水质了。”在黑鲷生长的关键时期,育种团队的成员都会轮班值守,细心呵护这一“掌上明珠”。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瞄准黑鲷只有野生没有养殖的空白,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就开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黑鲷养殖技术规模化、大面积地推广,相关研究成果“黑鲷全人工繁殖、育苗与养殖技术”还于1990年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黑鲷研究团队继往开来,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了黑鲷的遗传资源分析、新品种选育及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等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黑鲷相关研究项目20余项,在海水鱼繁养与培育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与专业知识。
“黑鲷是条非常神奇的鱼,幼鱼都是雄性,但长大到2龄后,黑鲷自身会自然地产生性逆转,有些会变成雌性。”贾超峰举例,像黄鳝、石斑鱼等鱼类也会出现性逆转行为。“在学术上,我们要研究能通过什么办法让这种性逆转行为提前,从而缩短繁育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2016年,研究团队率先完成了黑鲷的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发现了一些与黑鲷性转换相关的基因,揭示了性别决定的遗传学调控机制。“基因组包括了整条鱼的遗传信息,是开展遗传研究的基础工具,性逆转行为也是其中一部分。”贾超峰介绍。
一次越冬就可上市,生长速度提高24%以上
“长得快、长得大,是黑鲷‘苏海1号’最显著的特征。”贾超峰介绍,以往,在黑鲷长至成鱼的三年中,要经过两次越冬期。每次越冬,养殖户就要将室外池塘中的黑鲷转移到室内水池,再等天气暖和,将黑鲷再次放到室外。这一过程中,除了高昂的设施、人工成本之外,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黑鲷死亡等损耗,因此,一次越冬成本就要增加10%。
2019—2022年,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江苏、浙江、山东开展了池塘和网箱两种养殖模式连续两年的生产性对比试验和中试应用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黑鲷“苏海1号”在池塘和网箱养殖模式下长势良好,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普通黑鲷相比,“苏海1号”生长速度(体重)提高24.4%~32.0%,生长优势明显,且个体规格更加均匀。“‘苏海1号’经18个月养殖就可以达到上市规格,比养殖普通黑鲷减少了一次越冬环节,也减少了一年的养殖时间及成本投入。”陈淑吟说,目前所里拥有黑鲷“苏海1号”后备亲本个体5000尾,可年产鱼苗500万尾以上,受精卵100kg。
一直以来,江苏虾蟹经济中外闻名,淡水渔业产值30多年全国排名第一。但江苏沿海多为滩涂,海水养殖规模较其他省份偏小,叫得响的是紫菜、文蛤、梭子蟹、海蜇等,多年来我省海水养殖一直缺一条“当家鱼”。“黑鲷‘苏海1号’有望填补这个空白。”陈淑吟表示,黑鲷“苏海1号”适宜池塘、网箱等多种不同养殖模式,同时可以通过设施化、工厂化进行高密度养殖,适合在沿海各个省份进行推广,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让优质基因代代相传,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是团队潜心研究的动力所在。“‘苏海1号’在适应性、抗病性等各方面都名列前茅,具有天然的品种优势,将为江苏海水鱼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力。”陈淑吟表示,未来团队还将在海水鱼育、繁、推关键环节和优势特色品种研发上持续发力,加大种质创新攻关力度,助力江苏海水鱼产业挺进更为广阔的新“蓝海”。
记者 卢兆欣 陆薇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