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最强大脑”助推产业提质焕新

2024

11-12

09:26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5日,在位于如东的恒辉安防产业技术研究院里,实验人员正在对一种新材料进行抗切割性能测试。“连续用30个新刀片切割后仍完好无损才算达标。”江苏恒辉安防集团副总经理王双成笑言,用这种材料做成的手套可以“空手接白刃”。

作为功能性安全防护手套领域的领军企业,恒辉安防近两年的创新研发驶入“快车道”,每年都有30多个预研、前瞻类项目。王双成说,这与公司获批建设省绿色弹性体产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密不可分。

近年来,“院士经济”成为助推我市企业技术攻关、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正释放着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动力,引领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潮流。目前,全市共有4家产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5家企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5日举行的院士专家创新中心工作(南通)推进会上,省、市、县科协与院士专家创新中心负责人就加强中心建设、服务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交流。

精准赋能

助力企业研发创新

在恒辉安防的企业展厅里,琳琅满目的安防手套占据了半个大厅。“从表面上很难看出它们在功能上的区别,有的是防切割、防穿刺,有的耐磨、耐高温。”王双成说,公司现在主要基于客户需求做定制。

传统安防手套使用的合成橡胶原材料是从石化中提纯的。近几年,生物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成为进入国外高端市场的敲门砖。怎么才能做出这样的材料?在2022年底的一次全国行业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团队的研究成果“全球首创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成果”引起恒辉安防的注意。双方一拍即合,张立群院士将项目放在企业落地做产业化。目前,年产11万吨的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第一条产线明年5月投产。

去年,恒辉安防联合省化学化工学会,依托张立群院士团队申报建设省绿色弹性体产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院士团队中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定期带着研究生来到企业作现场技术指导和产业化布局。“不仅帮我们解决了研发中的实际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新项目积累。”

院士站在科研金字塔顶端,是各领域科技发展的开拓者、领航人,对产业发展趋势理解得更深、把握得更准,同时还拥有比较丰富的项目、人脉资源。借力“最强大脑”,我市一批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江苏隆昌化工有限公司十几年前还是一家处理工业废弃物、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团队的帮助下,企业深耕土壤修复材料领域,先后承担国家、省级相关项目,成功突破重金属污染耕地高效稳定修复与安全利用等数十项关键核心技术,申报专利近200项。隆昌化工董事长助理杨张鹏介绍,目前企业主要产品市占率达65%以上,年销售额近3亿元。

南通申通机械有限公司深耕船舶行业,专业从事压力容器和热交换器的研发与制造。2009年以来,公司依托中国工程院闻雪友院士团队从材料、结构等方面对产品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打价格战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现在我们需要拿更精细化、轻量化的产品去跟国际大品牌竞争。”公司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师程健说,以建设省院士专家(企业)创新中心为新起点,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院士团队建立更加紧密、长期的合作。

链式聚智

带动产业升级蝶变

来到如皋氢能产业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密集。这家园区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大咖”云集。近五年,这里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邹志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等国内外氢能领域近40位院士专家资源。

引进一名院士,带来的是一个团队,带动的是一个产业的创新裂变。对此,如皋市科协副主席施建石深有感触。“氢能是如皋最具辨识度的产业名片。”他介绍,如皋作为国内氢能产业先行者,自2010年起便着手布局氢能产业赛道,历经数年积淀虽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却面临生产成本高、创新人才短缺、应用场景偏少等诸多挑战。2019年,如皋市科协对接争取省能源研究会合作支持,促成省氢能产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落户如皋氢能产业园。

因地制宜搭建的高端智力服务平台,在服务产业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氢能产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成立了如皋氢能科技服务站,定期组织院士专家来园区开展深度对接服务,参与策划举办国际氢能科创发展大会等多场产业交流活动,先后帮助煜腾金属、华海电气、宇石能源等如皋本地10多家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推动6项科研成果在如皋落地转化。

围绕南通六大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已建设氢能、纺织、绿色弹性体材料和磁性材料4家省级产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由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承建的省磁性材料产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是今年新获批的一家创新中心。海安市科协主席姚峰介绍,海安南大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都有为领衔,本身就有较好的高校科研基础,此前还与海安鹰球集团、晨朗集团等多家磁性材料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南通市磁性材料联合创新体。创新中心将积极探索并构建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促进科技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多方共建

协同释放最大效应

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单打独斗不行,需要企业、人才、院校、平台等主体多方联手、融合共进。与院士工作站相比,院士专家创新中心建设不仅导入了院士专家团队,更链接到省级学会、园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资源。

省纺织产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由省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南通市市场监管局、南通市科协、南通市纺织工程学会联合发起成立。“国家、省、市三级学会的专家资源都汇聚到这个平台上,为产业发展服务。”省纺织工程学会棉纺专委会副秘书长张进武介绍,2020年以来,中心整合组建专家团队为通州湾现代纺织产业园提供了技术攻关、科技评价、人才评价等咨询服务,分7批次为22家企业开展能效水平评价,帮助企业顺利入园进驻。

高端智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省、市、县科协的共同推动下,院士专家资源在共享中释放更大效应。省能源研究会是江苏氢能产业院士专家创新中心的联合建设单位。研究会秘书长顾东清近五年频繁走进如皋,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也为当地引进了一批产业技术人才。这次来如东参会,他了解到当地建成了长三角规模最大的LNG接卸基地和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场群,能源发展优势显著。“希望把我们服务其他地方的经验复制到如东,为当地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智力。”他表示,创新中心运作具有较强灵活性,也大有可为。

受市科协邀请,我市10余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希望让更多板块、企业了解科协组织拥有的资源,激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建设院士专家创新中心,推动学会、专家与更多企业深度合作。”南通市科协主席成媛媛表示,市科协将努力当好媒介、搭好平台,通过推进会地合作,加强园区、企业科协建设等,畅通高端智力资源供需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院士专家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凝聚院士专家团队的服务中心、强化学会建设的服务中心、拓展专家资源的联络中心和推动产业创新的科技中心。

记者 王玮丽 沈雪梅

[编辑: 季肖寒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