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2-12
10:11
来源
南通网
分享
一只小蜗牛,如何延伸产业链,向精深加工要效益?
位于如皋市吴窑镇立新社区的聚威蜗牛从养殖起家,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成功开发出冰鲜蜗牛肉、蜗牛辣椒酱、蜗牛肽粉等10余种产品,其中年产蜗牛酱120万瓶,实现了从纯养殖到精深加工的转型。养殖基地年创收500多万元,带动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
细耕产业链 10多种产品叫好市场
走进聚威蜗牛养殖基地,掀开隔温帘,一股热风扑面而来。一个个温暖潮湿的“格子间”内,白嫩嫩的蜗牛伸长触角,缓慢挪动身子,悠闲地享受着美食。
“这些蜗牛的学名叫白玉蜗牛,你看,是不是就跟白玉上镶嵌着玛瑙一样。”聚威蜗牛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介绍,白玉蜗牛是从台湾传入、驯化的品种,也是目前唯一可食用的蜗牛,在江苏、浙江、山东均有养殖。
“白玉蜗牛肉质肥嫩,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但对养殖环境、气味要求比较高,养殖温度要保持在23—26℃,湿度则根据季节调控,夏季要在90%以上,冬季要在80%以上。”
目前,聚威蜗牛已建成20间面积10000多平方米的恒温恒湿室内养殖房,养殖规模约300万只。“蜗牛过冷会出现应激的冬眠反应,导致肉质发青发紫,影响品质。因此,冬季我们把蜗牛都转移到了室内,拉长养殖周期。”王宇介绍,蜗牛饲料很容易得到,地瓜、南瓜、空心菜等根茎类蔬菜都是它们喜欢吃的,两三天喂一次即可。
漂洗、高温烫熟、清洗、脱壳、去内脏、速冻……从养殖基地走进“蜗牛加工厂”,一道道工序在流水线上推进。聚威蜗牛不断购置生产设备,加大研发力度,形成蜗牛生制品生产和半固态调味料加工两条生产线,年产能可达10万袋调制蜗牛肉或120万瓶蜗牛酱。
目前,聚威蜗牛已开发出10余种蜗牛产品,包括冰鲜蜗牛肉、蜗牛辣椒酱、椒香蜗牛、卤味蜗牛、冷吃蜗牛、蜗牛肽粉等。“冰鲜蜗牛肉主要供给西餐类企业,我们还在开发蜗牛披萨、蜗牛蛋挞等新兴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王宇介绍。
合力谋发展 公司集体农户齐受益
换土、铲卵、孵卵……每到蜗牛繁衍季节,聚威蜗牛的30多位员工忙碌不停。
看似“省心省力”的蜗牛养殖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2017年,我们从外地引进的白玉蜗牛品质较差,再加上养殖期间完全听从养殖机构的意见,走了不少弯路,蜗牛‘死伤惨重’,养殖第三年甚至有了放弃的想法。”王宇介绍。
养殖蜗牛想致富,关键还得懂门道。痛定思痛,从第四年开始,聚威蜗牛逐步减少养殖量、压缩成本,用精细化养殖的方式探索最佳养殖条件,最终带动产量逐步提升。王宇介绍,白玉蜗牛的养殖周期在五六个月,每年成熟两三批,每只达到30—40克便可以出售,市场价3—4元一只。“这一批白玉蜗牛上市总量预计18万斤,毛利润300余万元。”
“全国各地只要有农户想养蜗牛,我们都愿意免费教。”这两年,聚威蜗牛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蜗牛养殖的队伍中来。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提供免费的蜗牛种苗,传授养殖技巧,并负责回收售卖。“目前有10多户周边养殖户将蜗牛放在我们基地养殖,还有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80多户养殖户由我们提供种苗后自行养殖。”王宇介绍。
立新社区村民石金泉便是蜗牛养殖队伍中的一员。“我养了一两亩地,不愁技术、不愁销售,一年轻轻松松增收三四万元。”石金泉乐呵呵地说。
让“土产品”走出去、走得远,不仅要靠产品本身的品质,还要转变推介方式,迎合年轻人的趣味。聚威蜗牛通过打造蜗牛自播直播间、与达人主播合作直播等形式,带领酱香蜗牛、红酒焗蜗牛、麻辣蜗牛酱等特色产品乘上互联网发展“快车”,被更多消费者看到、熟知。
去年开始,王宇还以“健康蜗牛哥”的IP称号活跃在抖音平台,在为广大群众科普蜗牛知识的同时,寻求合作机遇,帮助更多农户获取蜗牛养殖的“致富经”。
打造村IP “蜗小白”打开文旅新空间
漫步立新社区,雅致的农家小院外墙上,绘制着各色各样的“蜗牛”主题彩绘,顺着乡道往前走,时不时会发现一只只“蜗牛”静卧在青草中,乡野氛围扑面而来。
“村庄主要入口、主干道沿线设置的这些蜗牛摆件,停车场统一标识牌上刻画的蜗牛图案,就是我们社区着力打造的蜗牛形象IP‘蜗小白’。”立新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志斌介绍,利用景观墙绘制的《一只蜗牛》的故事,不仅大大提升了村庄环境,还为参观游客提供了拍照打卡点。
通过打造“蜗小白”村IP,蹚出一条乡村发展新路径,立新社区秀美和谐、充满活力、幸福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愈加清晰。
从立新社区红色文化长廊和党建展馆出发,一路步行至蜗牛养殖基地,聆听志愿者讲解,近距离观察、喂养蜗牛,这是立新社区与聚威蜗牛正在联合谋划的课外拓展“蓝图”。“希望能与学校、旅行团对接,让孩子们在劳动与自然的韵味中,感受乡村振兴的实景图。”吴志斌说。
蜗牛产业“出圈”,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如今的立新社区围绕蜗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串联蜗牛养殖基地、休闲垂钓点、绿化小游园、农业高效产业园等项目,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昔日恬静安逸的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记者 陆薇 卢兆欣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