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江海评论 > 正文

春节何以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

2025

01-24

10:15

来源

南通网

举报

分享

□张华杰

第一个非遗版蛇年春节来了!通城,以一场“火树银花宴 狼山不夜天”的新春灯会拉开了节日的帷幕。置身光影交织的奇幻旅程,夜空蒸腾、江流奔竞,狼山之巅千年古刹与山下欢声笑语交相辉映,更有数十场“非遗”演出、新春集市共启新岁,“南通好玩”“江海有情”,氤氲的年味显得热烈而浪漫,醇厚而轻盈。不禁让人感慨:春节,真是时间给予中国的良辰美景。

为何春节能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融入个体鲜活的生命体验,春节是具有生活情感和生活理想的日子。一件事物能否长久地为人们接受和认同,看其是否具有认知价值和生活意义。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一段温暖的春节回忆:是红的喜庆,绿的新生;是父辈置办年货、烹羊宰牛的忙碌;是回家路上的归心似箭,是家人围坐共吃年夜饭的欢声笑语,以及过年时吃的美食所唤醒的儿时味蕾,构成了我们生活最大的底气——家是烟火生处,年是温情归来。

关于春节的记忆回响在每个人成长的脚步里,镌刻在每个家庭奋斗的印记中,也标注着国家向新向上跃迁的节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春节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最期待的设定里,我们尽情感受团聚的喜悦,团圆的幸福,以及团结的力量,深刻感知个人生活和家国的紧密相连。无论是动的迁徙,还是静的守候,无论是万家灯火的相聚,还是山迢路遥的挂念,细节或许形态万千,心底流淌的情感却始终相通相连。老百姓的愿望很坚定也很朴素,要过上更好的日子。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情感根脉,凝结着对团圆的渴望,对亲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过三千年赓续不绝的历史,春节是内涵丰富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中国农耕社会古老漫长,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祖辈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遵从着大自然的节律。殷商时期,春节的雏形在祭神祭祖活动中悄然孕育;周朝之时,迎春之礼仪初现,“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是人们对天地自然的理解;至汉朝,拜年之俗应运而生,表达的是中国人对团聚和谐的珍视;唐宋之际,王安石笔下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让一元伊始、万象更新的春节景象穿越千年。

从古老的天文历法、多彩的神话传说,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对春节的描绘,无一不展现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勤劳的中国人民几乎调动了所有生活与艺术的方式,把对伦理的理解、对生活的热望、对未来的希冀都寄予“春节”这一时间的仪式,从腊月底到来年正月十五,形成并衍生了一系列异彩纷呈的年俗活动:打扫房子,置办年货,剪窗花、贴福字、挂春联、年夜饭、逛庙会、看舞狮、闹元宵……集体创作了一套庞大浩瀚的社会实践集合,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春节是我们心中最深处的文化胎记,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参与,根植在古老深厚的中华文明之中。

奔赴山河远阔的世界,春节是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时代语言。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何向世界展示春节文化新气象,讲好中国发展新故事,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尝试构建春节新的打开方式,把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现代的生活方式链接:南通大学外籍师生在一年一度“城门挂春联,南通开门红”活动中体会楹联、古琴演奏等中国文化;苏州过大年宣传短片中巧妙运用AI技术,让古城非遗技术“活”了起来;扬州城古运河畔VR沉浸式互动剧场,好戏连台……古老年俗不断推陈出新,实践形式迭代演化,在越来越多元的场景里,在越来越便捷的媒介中,“春节”的盛情不减、底蕴更厚。

世间美好是相通的。春节是千百年前祖先敲下的一个音符,今天的我们以欢度春节的仪式感回应。它所蕴含的团圆、祈福、迎新等内涵,是人类共有、共通、同享的朴素情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国人共同的理想和期盼、历经几千年创造和传承的词语,必然会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被看见,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中国色彩。


[编辑: 姚沁辰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