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无人机自动生成“处方图”——麦田里来了“智能医生”

2025

03-25

09:39

来源

举报

分享

昨日上午,海门区江心沙农场沙中分场麦田上空,一架搭载了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按照既定路线掠过嫩绿的麦苗,如同“智能医生”一般,为麦田建立起动态电子档案。

记者在现场看到,农技人员利用多光谱相机+无人机,可以快速扫描大片农田,感知麦子植株的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及水分含量等关键信息,同时监测光合作用、表面温度分布、地表土壤湿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重要数据,综合生成一张麦田“处方图”。

农业生产管理人员根据图片深浅不一的颜色分布,就能看出麦苗长势差异,在肥水运筹时,轻松研判哪块田需要增施、哪块地需要减量。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农业中心技术员叶童解释道:“红色区域代表小麦覆盖率高,长势良好,后期我们在施肥打药时就要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颜色稍浅一些的橙色区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亚健康’地带,在后续培管上要更加关心好。”

叶童表示,根据无人机生成的“处方图”,植保机就会按照苗弱苗强、病虫害情况进行施肥、喷药,对麦田进行精细化“医疗”。

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农业中心主管陈民轩说:“过去要完成一块田的农情诊断,主要靠铁脚板踏田和取样分析,效率低、时间长,而现在5分钟左右就能轻松搞定。”说着,陈民轩掰着手指头,算起了另一笔账:以前虽能在不同田块间实现差异化施肥,但同一块田间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现在变量可以精确到每一垄。这样一来,缺肥、长势较差的植株能及时得到养分补充,在短时间内赶上平均水平,旺长的也能得到有效调节,从而实现整个田块的均衡生长。“多光谱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组合,作业效率提高了一半,还能节约15%到20%药肥用量,每亩降低了1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记者 黄天玲

通讯员 何天宇 袁伟


[编辑: 奚柯柯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

南通日报社 2009-2016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