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闻播报 即时发布 视频直播 图说南通 理论圆桌 江海评论 财富天地 热点专题 通知公告
首页 > 江海评论 > 正文

明星“打鸟”破圈,带来哪些生态启示

2025

04-15

09:58

来源

南通网

举报

分享

近日,知名演员李现因为热爱观察和拍摄鸟类,被生态环境部点名,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打鸟”这个春季现象级话题。紧接着,各地文旅部门闻风而动,纷纷“喊话”李现来自己的城市“打鸟”,南通摄影“老法师”也不甘人后,直言南通也有许多“小可爱”等待入镜。

这里所说的“打鸟”,是摄影爱好者约定俗成的用语,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与“打靶”类似,强调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伤害鸟类。观鸟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雅趣,随着春和景明、大地回暖,踏青“打鸟”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众多拍鸟爱好者早早支起“长枪短炮”,凝神屏息,小心翼翼地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鸟儿细微的动作变化,闪耀着诱人的光芒,众人既是美景记录者,本身也融入无边春色:化作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仪式,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而各地文旅部门争相“喊话”诚邀“打鸟”,不仅展现了热情好客的姿态,也不失为一种直观的城市形象广告——生态环境好不好,野生动物来投票。

鸟类是人类亲密的伙伴,更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南通气候条件适宜,生态环境优良,沿海湿地和滩涂一直是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加油站”。每逢候鸟迁徙季,数以万计的天空精灵都如约而至,其中不乏踪迹罕见的“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以及被记录到的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0多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等。当游客放下手机、举起望远镜,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鸟类的翩跹身姿,更是一个地区在绿色发展中的智慧抉择。这也给我们提供启示:真正的文旅融合,从不是流量堆砌的狂欢,而是让每一片山林、每一声鸟鸣,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注脚。每一处观鸟胜地,都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生动例证。精心设计不影响鸟儿生活的观鸟屋、观鸟塔、观鸟亭,配备望远镜等观鸟设备,让现代科普公益与自然景色、古迹风光、民俗文化等融为一体。通过举办自然教育、生态文明科普公益课堂,开辟研学路线等,让南通成为观鸟爱好者的幸福港湾,科研人员研究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孩子们学习鸟类和自然环境的户外课堂。众人携起手来,让万鸟翔集、天空欢歌,成为南通生态环境的一张靓丽名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名片”,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吸引鸟儿栖息,更能提升当地生态环境竞争力。构筑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屏障,把鸟类保护与“观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营造爱鸟护鸟的良好氛围及人鸟和谐的观鸟文化。从神态各异的鸟儿身上感受自然的美好,领略城市的风情,无疑是件愉悦身心的美事。在此过程中,更需要大家文明出行、礼貌观鸟,避免给鸟类正常活动造成干扰,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以爱美之心观鸟、拍鸟,就应该维护这份美好,与鸟儿保持适当的距离,比起专业装备,“不打扰”更应该成为每个“打鸟”人的必修课。而生态观鸟活动的蓬勃发展,也必将为绘就美丽南通的新画卷增添绚烂一笔。

由此我们也应该知道,观鸟不仅仅是一个“观”字,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一种爱好。由个人的观鸟、爱鸟、护鸟,扩大和延伸到保护整个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一言而蔽之曰: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不做旁观者,要做行动派。当观鸟不再仅是摄影爱好,而是每个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时,这场始于热搜的短时潮流,才能真正沉淀为生态保护的长期动力。

刘曦


[编辑: 王佳鑫 ]

南通日报社 2009-2021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06468-3号苏新网备201004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13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拥有南通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3-68218870 邮箱:ntrb@163.com

发行热线:85118867 广告热线:85118892 爆料热线:85110110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

南通日报社 2009-2016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