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周刊

梨花满身刘方平

□陶晓跃

刘方平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其祖父、其曾祖父都是朝廷命官,可他却隐居于颍阳大谷,“尚高不仕”。刘方平的好友皇甫冉曾赠诗“篱边颍阳道,竹外少姨峰”,就点染出了他远离世俗的生活环境。

刘方平“二十工词赋”,而且“善画山水,墨妙无前”。在与山山水水的交流中,刘方平的心性也就变得淡泊,与世无争。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首题为《月夜》的诗,就像一首小夜曲,弹奏出来的是平静、宁谧的音符。夜半更深,斜月朦胧,庭院里偏西的半面浸映在淡淡的月色下,万籁俱寂,忽有虫儿的鸣叫声,透过绿色的窗纱传入枕边,那该是春回人间的最早的声响吧。

想想,倘若浸渍在案牍劳形的官场,何以有这样的心思,细画寒夜的静谧,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稚嫩的虫声来传达生命的萌动、春天的暖意?

刘方平进入了一个很少有人进过的境界,他“活”得自在潇洒,人间的一切纷扰似乎都与他无关。他的《秋夜泛舟》,即使是满腹的乡思之愁,也是淡味的。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秋夜从林间的水塘泛舟,听到的是虫子的啁啾,看到的是芦荻的摇曳。月光轻盈泼洒,万物的影子为之而舞动;秋风曼妙轻浮,千种的声音为之而传响。岁月流逝日复一日,装载着绵绵不断的乡愁。那西北浮云游动之外,伊水又将在何处流淌?诗中“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道尽“月”“秋”带给人间的变化。诗人对自然物的感知,细腻至极。

汧国公李勉爱慕刘方平,曾用家宴款待刘方平,并力荐他到朝廷做官。可刘方平不改初衷,婉言辞谢了李勉的好意,依旧归隐山林,悠哉游哉。

刘方平留下的诗不多,佳作却不少。他的《采莲曲》就只用了二十个字,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群可爱的采莲女的形象。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江水清澈地流淌,水面上跳跃着夕阳的点点金光;江南女子轻盈地穿梭在莲花深处,优美的歌声随着莲叶的翻动而荡漾。这些女孩从小就能够熟练地采莲,她们在小小年纪就能自如地驾驭风浪。

诗人剔除了雕饰,以质朴的语言,唱出了一曲赞美劳动的歌,使人恍若身历其境。刘方平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宫怨诗《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诗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到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世界,注定是以泪洗面。

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评说刘方平的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刘方平不关心人间是非、不过问功名利禄,他只是一味地在天地间诗意地栖息,落满他身边的一定是那洁白洁白的梨花。

2022-08-18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07129.html 1 3 梨花满身刘方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