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梅
作为五行缺酒的资深吃货,在下对杯中物向来无感,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盘中餐爱得热烈深沉,且坚信有厨艺者有乐趣、善厨艺者善生活、得厨艺者得人心。吃饭和下厨面前,众生平等,谁还没点心得体会甚至真知灼见呢?如我之流吃着中华料理长大的码字人,知晓一个朴素的道理——天地鸿蒙,一片混沌,世上本没有美食文章,后来吃货多了,写起来也就五花八门了。
若再发扬点科学精神,将几十年猎食时光细加梳理、定型于纸笔,也许能成一篇几万字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仅聚焦近三年便可写出《论厨艺高低对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的饮食质量、身心健康、家庭建设、人际交往、专业成长、经济循环等形成的综合影响》,若放眼长远些不妨整成《以地域、季节、食材、器皿、火候、主宾、场景等为基础数据分析厨艺修养与幸福指数的线性关联》之类。
但我们通常不会那么干,毕竟烹饪教材里都有。另外那些能吃会品、善于记录评价的美食家们早就迫不及待留下了诸多饱含工匠精神的名篇,好之者自可按图索骥寻文细品,也许会在人生的某些艰难时刻滋养到你的肉身和精神,某种情形下甚至能照亮你的前程。
民间有谚:穿是威风,吃才是真功。关于吃的重要性,老祖宗们早就阐述到了极致且不接受任何反驳。君不见《论语》中提到“政”41回、谈“食”也是41回的高频次巧合?孔子他老人家一本正经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中,包含“尔等不但要理直气壮地和食物相处,还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部分。《礼记》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有金句“食色性也”同频呼应,均指向于人类生存延续的基本条件——哄好肚子后才能更加知荣辱讲礼仪,才有条件实现更高级的追求。
所以《汉书·郦食其传》中那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才有了流芳千古的群众基础,让我们知晓无论是为了大局稳定还是谋求长远发展,天下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被顶层设计者当成头等大事对待的。可知“江山代有吃货出,从来大厨如江鲫”是历史发展的正常规律和必然结果。
宋代吃货中出了个超级战斗机叫苏轼,虽然玩味美食是他官场失意后不得已的消遣,但他在厨艺领域的探索确实超越了所有前辈,并起到了穿越时空宣传地方特产的客观效果。此公不仅善做、会吃,无事还记录下制作食物的过程、心得甚至打磨广告词,不遗余力推广了黄州猪肉、岭南荔枝、海南生蚝……稍做罗列后发现真是包罗万象。
近代的美食文章同样多如星斗且更为熟悉亲和。
胡适深得中国饮食的精髓与乐趣,梁实秋的雅舍谈吃系列牵人魂魄,汪曾祺描画的故乡食物引我们会心而笑,蔡澜将顽劣的老灵魂注入专栏文字……吃得舒服自在、品出食物百味、汲取多重营养,是人类基因里的进化需求,更是高手妙人们的生存智慧。而厨艺,链接着食材和美餐的厨艺,是菜市场和餐盘间的重要桥梁,是我们达成梦想的必须通道,是和写字、画画、作曲、弹琴、健身、摄影、科学实验同等有趣的现世手艺,是提升新时期老中青少人类共同体幸福指数的日常功课。对这功课,我们充分重视,但无需挑剔苛求。作为最傍身的才艺,厨艺妙在亲民温暖,贵在人皆可学,不必新也不在多,甚至不必执着于高明程度,偶尔整出了黑暗料理也不要紧,只要在食品安全底线之上恰到好处地抚慰到人心,就很行。 (本栏目由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