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这个葫芦好大!”“抱紧了,我要剪了!”“你看这个,都没我手指头长。”……12日下午,通州区西亭初级中学“葫芦种植和探究”社团的22个学生走进葫芦种植园,看着枯萎的葫芦藤上挂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葫芦,眼里忍不住放光。
新学期伊始,西亭初中“葫芦科艺”课程将再次带领一批学子以“葫芦”为师,开展劳动实践。
种植葫芦,绽放劳动的美丽
“剪的时候一定要保留顶端的龙头——一段葫芦藤,龙头有‘仙气’,做出来的东西会更好看!”听着生物老师翟美娟的叮嘱,学生们手起剪落,每个葫芦顶端都保留十几厘米长的“小辫子”,不一会儿,小推车里、地上就堆起了一座座“葫芦山”。“收获的葫芦,我们要进行去皮、晾干。”西亭初中校长朱建自豪地说,“今年丰收,下学期的葫芦素材应该够了。”
葫芦科艺课程,是西亭初中开设的一项集科学教育、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课程。
今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将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在西亭初中,“葫芦科艺”课程经过5年的时间已经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学生通过劳动获取了知识、锻炼了能力、熏陶了艺术涵养。
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初一的学生们会得到5粒葫芦种子,自己尝试培育葫芦苗;劳动节前后,他们又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翻土、移栽、施肥、除草、除虫等劳动工作。朱建介绍:“学校把每年5月、10月确定为葫芦劳动月,带领学生围绕葫芦种植和收获开展劳动。”
巧用葫芦,展示艺术的魅力
在葫芦工坊,叶春正带领学生画画。两名学生全神贯注地使用烙画笔在葫芦上烙画,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小人、一朵绽放的花分别在两个葫芦上显现。一整面玻璃橱柜里展示了学生的绘画、雕刻成品。
“看看这个,孩子创新把景泰蓝做在葫芦上了。”叶春宝贝似的从教室的展示架上拿起一个大葫芦,只见葫芦上用铜丝、胶、彩砂、水等按照画好的老虎形状做成了一个景泰蓝的成品。创意的主人是初二(1)班学生张王钰,这件作品花费了她一个多星期才完成,“这是我对自己一年的葫芦科艺课程学习的一个总结。”初二学生王佳怡也表示,葫芦科艺课程不仅教会他们绘画、雕刻、烙画,还成为他们表达思想的载体。
走进葫芦乐坊,一阵浑厚绵延的葫芦丝声传进耳朵。音乐老师罗娜带着学生正在学习吹奏葫芦丝,“手指摁在孔上,放平,嘴巴吹气……”西亭初中的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演奏葫芦丝,这是葫芦科艺课程中“艺”的延伸。
“学校每年还会组织葫芦诗文会、葫芦艺术节,这是西亭初中的传统节目了。”朱建说。
认识葫芦,感悟文化的力量
“学校里种了12个品种的葫芦,大小各异、形态百变,真是太神奇了。”初一(1)班学生朱鑫妍看着葫芦种植园惊叹不已。生物老师张建华表示,“带领学生认识葫芦,是社团实践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漫步在西亭初中校园,葫芦随处可见:校园广场上有一尊高达两米的“葫芦科艺”雕塑,象征着科学、艺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位于校园东北侧的葫芦种植园叫“一瓢园”,除种植葫芦外,老师还会带领学生在这里观察、记录葫芦的生长过程;葫芦工坊里摆放着学生的葫芦绘画、雕刻作品……
五年来,西亭初中不仅成立了葫芦种植和探究、葫芦工坊、葫芦画坊、葫芦乐坊等多个学生社团,还组织了“葫芦科艺”文本教材的研发,编纂了《葫芦文化》《葫芦种植》《葫芦工艺》《葫芦探究》等教材,探索出一条乡村学校的美育之路。今年1月,顾斌主持的学校课题《创造力视阈下“葫芦科艺”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
9月22日,西亭初中与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平安初级中学开展了视频会议,对“葫芦科艺”课程的理念、体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朱建说:“我们决定,把‘葫芦科艺’课程体系复制到平安初中,并根据实际进行优化,既能传递爱心,让镇巴学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收获中成长,又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南通与镇巴的友好交流。” 本报记者徐爱银 任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