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茶馆,一面屏风搭景,一桌二椅两人,三弦琵琶齐手,一曲评弹小调缓缓入耳,缱绻绵长,这是印刻在通城百姓脑海中的生动画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之一。进中求变,文化的积淀、基因的传承让评弹在南通启东生根,衍生出评弹北调、洋钎说书等地方特色曲艺文化,滋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启东评弹演员走出家门,传播家乡曲艺文化。
近日,南通文艺界走进启东采风,展演节目中,一场由少儿评弹演员带来的苏州弹词《十指连心》惊喜亮相,细语软软、曲调悠扬,让人赞不绝口、为之感叹。
少儿评弹——
滋养未来曲艺之星
“朵朵白花天使嫣,岁岁今朝得平安,春风十里桃花燃,春江水暖逐春燕。”10月14日,来自启东各学校一年级的学生环抱琵琶,化身小小曲艺人,为“美丽南通行”启东采风团一行人演唱原创弹词《十指连心》。该节目由文化学者刘吾魁作词,启东市评弹团青年演员陈燕、陈海娟、沈昊华作曲,讲述了抗疫期间白衣天使、部队官兵等勇敢逆行的故事。
启东市评弹团团长陈燕表示:“剧团发展的前提是有好的作品以及优秀人才,由此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才会推动剧团越走越远。”作为市级非遗项目“评弹北调”、省级非遗项目“洋钎说书”的传承基地,剧团在引进专业演员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传统曲艺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并于2020年起面向社会招募小演员,计划培养一支本地的少儿评弹团。
近半年的时间里,依靠“大手拉小手”,小演员们从说词、弹奏、动作表演等开始接触评弹、热爱评弹,将少儿弹词《十指连心》演绎得惟妙惟肖,最终,一曲定音,传唱四方。2020年8月,《十指连心》作为优秀节目入选第九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2021年2月8日,8名曲艺新星登上央视少儿频道,将启东评弹之声唱响全国。
评弹北调——
亮丽苏北文化名片
《十指连心》绝非昙花一现。自启东市评弹团创办以来,剧团获奖作品不计其数,向外输送的青年评弹演员更是源源不断,其中就包括被业界誉为“评弹姐妹花”的陈海娟和沈昊华。
“20世纪50年代,在启东56个乡镇、公社,每个地方都设有书场,供演员说书弹唱、供百姓欣赏,文化氛围浓厚。”启东市评弹团前任团长王晓东回忆道。1956年4月,在评弹艺人倪省三等人的倡导下,“启东县评弹协会”成立。随后,由他带头、演员集资,“瀛东书厅”建成,作为固定的演出场所,成为彼时城市文化地标。适时,启东评弹文化蔚然成风,吸引江南及周边地区评弹爱好者慕名而来。
作为评弹在苏北传播的热土,启东先辈们融会贯通、取其精华,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地曲艺特色的“评弹北调”。评弹北调具有长江以北独特的启海地方色彩,兼收苏州评弹南调韵味,以启海方言和“理、味、趣、细、技”的唱法演绎通俗且紧凑的情节故事,同时辅之以琵琶、三弦伴奏和醒木、扇子、手绢等道具,整场演出行云流水、婉转抒情。
20世纪60到80年代,是启东评弹的发展时期,共创作改编了70多部传统长篇书目、10多部现代长篇书目、30多个短篇评话和弹词。在发展较盛时期的1985年,共有演职人员19人,全年共演出3000多场次,听众达到20多万人次。
1998年,王晓东从父亲王洪涤手中捧起接力棒,担任评弹团团长。而这时的剧团,受新兴产业等的影响,日渐消沉。好在,演员们依旧奔走一线,无论大小舞台、费用多少,能演即演,极力支撑起这片天地。
直至21世纪,全国文化艺术百花齐放,启东评弹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尘封许久的瀛东书厅也于2019年10月10日启幕重生。
多元融合——
创新打造精品力作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各地演出场所关停,演员演出节奏放缓,评弹团将重心放在精品创作上,创新创作模式,综合演绎方式,用评弹讲好启东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评弹新曲《张謇垦牧歌》通过平实的说表、婉转的唱腔、生动的劳动场面,再现了实业家张謇围海筑堤、制盐造田、办厂兴学的历程,该节目入选第四届“通州杯”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节目,并在第四届“走马杯”讲好中国故事曲艺节目网络展播。原创作品中篇评弹《板凳姑娘》以启东残疾姑娘苏晓琳为原型,展现了她自强不息、身残志坚、挑战命运的精神力量,作品入围第九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获江苏省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除了与时代同频的文艺作品外,剧团演员的全方位发展同样关键。1996年进入启东市评弹团的黄瑾瑾对此深有感触,她说:“剧团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不可缺少的就是演员会变通,特别在评弹形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情况下,演员往往都身兼数职。”20多年里,她做过伴舞、主持,甚至对演出前后期工作都游刃有余。她直言:“这都是评弹带给我的,它角色转换跳进跳出,这就要求演员灵活多变。”
长期以来,启东评弹演员都活跃在百姓舞台,参与“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公益活动,不遗余力地将传统文艺传至千家万户。 本报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