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究竟是“斯人”还是“是人”,网友们吵翻了天,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到底是网友记忆出现了偏差,还是教材真的变了?
记者经多方调查后发现,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市的初中语文教材应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妈妈说“斯人”孩子背“是人”
市民张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儿子已经上初中了,小儿子还在上小学。她说:“我们学生时代要背诵的课文中,我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段话印象很深。虽然大儿子和我说过现在课文中是‘是人’,但我记得,当年是‘斯人’啊。”记者采访了多位20世纪80至90年代读初中的市民,几乎在他们的记忆中都是“斯人”。
为此,记者前往我市多所中学的图书馆、档案馆、市图书馆等处,希望找到当年的教材。但因年代久远,市区多所初中经历多次校舍升级修缮,以及教材不列入档案馆保存档案名录等原因,未能找到相关教材的原件。
经过访问,多位教龄在30年以上的中学语文教师均表示,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至少有3个版本的教材中是写的“斯人”。通大附中资深语文教师沈涛说:“因为教材每年都有配发,并且教学要按照最新版教材开展,所以在老师身边,十几年前的教材很难保存下来。而且,新世纪的语文教材中,已经统一为‘是人’了。”
据互联网消息显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北京、河北等多地教材中被找到。20世纪80至90年代,南通使用过苏教版等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因此,在课本中显示“斯人”的可能性很高。
很多字词读音和以前不同
张星说:“这几年辅导孩子作业,发现很多课本的原文和我之前学习的不同。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字,我们当年读(jì),现在读(qí),我上次教小儿子读(jì),还被他回来嘲笑一番,说妈妈没文化。”张星告诉记者,这几年,很多生字在诗词和词语中的发音出现了变化,例如“说(shuì)(shuō)服”“铁骑(jì)(qí)”“呆(ái)(dāi)板”等。她说:“虽然现在孩子们对于这些词有了新读音,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以前的读音好听。”
20世纪90年代初在原第十三中学(现实验中学)就读的市民张弛说:“我也是记得初中时学的是‘斯人’。为了证实这个事情,我专门回老家找当年的教材,但是语文书早已不在。不过我觉得,作为古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好听,也更有古人、古文的那种味道。”
一次文化流变的“被目击”
记者发现,在“斯人”和“是人”的争执中,一个名为“文化流变”的概念慢慢显现出来。该概念表示,文化流变就是文化会在流传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一般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在很多古籍中却有“黄砂直上白云间”和“黄沙直上白云间”两种记载。虽然文字不同,但“黄河远上白云间”和其他版本相比,更具诗意,更加壮美。
白蒲高级中学高一(3)班班主任周楚清说:“这些变化在古代诗词以及语言流传过程中是常事。很多改变就是顺应百姓的习惯。只要能够服务于大众,这种变化就是可以肯定的。作为语文教师,只要绝大多数人认为可行,我就觉得可行。”
他表示,在课堂上,“斯人”“是人”之争是很好的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去溯源,如何研究,养成学习古文的良好习惯,了解历史和中华文化。周楚清说:“我们要注重教授孩子方法,让他们去查资料,翻阅古籍。让孩子们养成求知的习惯,才能让这些争执变得有意义。”
本报记者沈樑 高阳
本报实习生王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