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4日,陈桥街道丽都社区内的破旧健身器材被全部拆除,新安装的健身器材让社区居民眼前一亮。看着这些崭新的健身器材,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11月7日本报4版)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健身设施在老百姓体育锻炼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问题器材”之所以长期存在,一方面是器材管理涉及体育、城建、村(社区)等多个部门;另一方面是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反应不快,尚未形成快速应急和处置机制。
健身设施惠民利民,关键在于“可持续”。如果后续管理、公共服务缺位,就算投入再多的资金,也是无法实现“叫好更叫座”的。为此,要把这件实事真正办好,还有许多后续工作值得期待。比如,按照《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国家标准,进一步明晰并落实日常管理维护、安全使用年限、事故责任追究等制度。尤其是对捐赠的器材也应落实维护经费和保养权责,不能“送时热热闹闹,坏了无人问津”。又如,在器材上或旁边标识所属单位、编号等基本信息,并将维护电话公之于众,让“问题器材”在第一时间找到“婆婆”,消除隐患。再如,通过公开招投标模式,引入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化管护,而政府需要紧紧跟上的,则是加强常态监管和动态考核。
健身器材“过劳损”,也不能忽视 “公众责任”。对老百姓而言,同样需要健身常识和安全意识的跟进。所以说,要让健身设施始终处于健康服役状态,还应向公众传授和普及健身器材的专业使用知识,同时不断强化爱惜公物的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共同在文明素质题面前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