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一本浩瀚的书;巨变,惊雷劈开夜幕。沧桑,从不靠什么救世主;巨变,是双手造的福。”在高昂而富有韵律的歌声中,两个多小时的《沧桑巨变》走进尾声。南通大剧院戏剧厅内,经久不息的掌声,是现场观众对这部新剧的由衷点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段往事述说时代情。昨晚,由南通艺术剧院出品的原创话剧《沧桑巨变》拉开了首演序幕。两个多小时,感觉很快就过去了。观众随着演员的情绪带动和剧情的铺展,穿梭于改革开放40年,感受滨江岛民的生活变迁、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
正如该剧总导演卢昂所说,越接近现实,越难表现。在赴南通沿江多地采风的基础上,这部剧的背景设置在了一座长江近海口冲积而成的“卧鱼岛”上。依江傍水,渔歌唱和,两代人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缓缓拉开,时代的脚步也匆匆走过。
剧情以小儿子江流的视角,分为“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哥哥、嫂嫂和舅舅”“爸爸、哥哥和我”三幕。沿时间脉络,再现了从20世纪80年代,岛民打鱼晒网的平凡生活,到21世纪初,利益驱使下岛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聚焦新时代,实施“十年禁渔计划”“生态修复工作”,守护卧鱼岛未来的曲折历程。
全剧以小见大,围绕江、白两家两代人与长江的联系,展现了长江南通段经济与生态的发展变迁。剧中的主要人物取名江海、白月、江河、江流等,皆有所指。正如剧中一句台词,“阿海永远陪着阿月”,这是江海对白月的表白,亦是大江与明月、人类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打鱼人生在天地间哟,天做被来水做床哟。渔船就是我的家哟,只求平淡过一生哟。”悠扬的渔歌传彻剧场,唱出渔民与这片水土的深厚情感。一曲终了,余音婉转,深入人心。
既然是反映长江大保护的现实题材作品,那便处处离不开长江之景。舞台上,无论是驾驶渔船、捕鱼晒网,还是嬉戏玩耍、家常烟火,都有虚幻的“纱”做成“江水”,相依相衬,整个城市的水韵气息扑面而来。狂风骤雨时,江潮澎湃,纱汹涌起伏;和风絮语时,水声淅淅,纱漾起波纹,如此创造性地运用,使本剧充满东方的诗意与象征的隐喻,达到令人惊叹的剧场效果。
“故事中很多的场景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特别是前期主创人员多次来到开沙岛,把村里老渔民喊过来,面对面地了解他们的生活,记录下他们生活的变迁。”看完剧后,通州区五接镇政法和社会管理局副局长、开沙村党总支书记陈惠很是激动,她说,看着剧中的“卧鱼岛”,想到的是我们的“开沙岛”。看到村民的生活被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内心很震撼,也有感动。我们的小岛现在就是这么美,生活就是这么好,我们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自豪。”
同处沿江地段,海门临江新区也是生态长江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海门临江新区管委会主任金晶表示:“近年来,我们以建设生态科技人文小城为目标,探索出了沿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化工企业关停,建设了生态公园、东布洲科学城,实现了沙地江滩的精彩蝶变。”
“《沧桑巨变》有每个奋斗者的影子。南通是‘话剧之乡’,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作品出现。《沧桑巨变》就是反映新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又是一部唯美的佳作。”市文广旅局原副局长王子和表示,“通过这部戏,我们也发现,南通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沧桑巨变。这说明我们可以做到双赢,在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拥有青山绿水,我想这方面南通交出了一份美丽的答卷。”
在剧中扮演“老爷子”江海的演员魏皖疆在演出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认为今天的首演,舞台呈现和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对照导演的要求,完成度还是蛮高的。对于他在剧中饰演的角色经历了从青年到老年的“沧桑”,魏皖疆说,之前在话剧《张謇》中演张謇先生就体验了渐渐老去的感觉,当然,这也要感谢舞美化妆人员的辛勤付出。魏皖疆说:“我是一个新南通人,对于南通老渔民的生活较为陌生,这次采风的过程中,与一些上岸了的渔民交流,渐渐找到了那种饱经风霜的感觉。”
本报记者张坚 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