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
穆烜先生于10月8日下午突发心梗离世。穆烜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文化人,也是一位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革命者,更是张謇研究、地方史研究的开路先锋,是我们非常敬重的张謇研究中心的顾问。
在数十年的革命、工作和学术生涯中,穆烜先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堪称楷模,令人称颂。即使已逾九十岁高龄,也对国家、社会和南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颇为关注,更对人生淡然处之。
南通、江苏乃至全国的张謇研究今天之所以风起云涌,江海文化研究之所以风生水起,穆烜先生的开拓性、奠基性工作是功不可没的,可谓厥功至伟。
11月11日下午,张謇研究中心与江海文化研究会借座老干部活动中心会议室,共同举办穆烜先生的追思会,缅怀他平凡而伟大、普通而壮阔、识势而敦厚的一生,是为了学习他的精神、景仰他的情怀、致敬他的品格、感佩他的风骨。
非凡穆老
◎张小平
在穆老非凡的生涯中,他对中国共产党充满热爱、对同事充满热情、对事业充满热忱。他是一位有创新思想、有高尚品格、有职业操守、有学者风范、有超前眼光、有普通人情怀的文化人,是平易近人、关心下属的领导,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辱、豁达大度的智者,还是可亲、可敬、慈祥恺悌、包容厚道的长辈,他为南通的文化、文史、文博事业东奔西走,积极建言献策,使许多文物遗产免遭厄运,也使许多项目、设施、建筑得以保护、重生。他对南通文化事业的贡献得到大家公认。同样,他谦逊质朴、待人以诚的人品也是令大家称颂的。穆老虽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但对于他的去世,我们还是感到十分惋惜和悲伤。
穆老的去世,是南通文化界的损失,更是我们张謇研究中心的损失!他是张謇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张謇研究中心的顾问。他为南通的文化事业,为张謇研究所作的贡献是我们在座的同志们、朋友们永远难以忘怀的!
我们今天追思穆老、缅怀穆老、感恩穆老,目的就是要立志向穆老好好学习:学习他爱党爱乡的情怀、治学严谨的态度、宁折不弯的风骨和谦逊坦诚的品格,我们要接续奋斗、加倍努力,把穆老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把张謇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使张謇的精神和情怀成为人们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阔步前进!
祝愿穆老一路走好!
怀念穆老
◎戴致君
我认识穆老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在市委党史办搞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了解到穆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搞过南通地方史料的征集工作,对南通革命史上重大事件,如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大生纱厂的工人运动、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南通“三一八”斗争都做过研究、编过书、写过文章、积累不少资料,南通博物苑也保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因此穆老成了我们革命史料重点征集对象,1983年为纪念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四十周年,市委党史办与博物苑联合举办展览,得到了穆老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2002年我退休后到了张謇研究中心,与穆老的接触多了起来。大概在2004年前后,一天穆老拿来一个本子,要我在本子上写几个字,我自知为穆老题字还不够格,便再三推辞,穆老说,在我这个本子上题字的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年过六十,我无话可说,就勉强答应了。这件事拉近了我和穆老的距离,越发觉得穆老可敬可亲。
当时,穆老住在张謇研究中心对面的巷子里,他常到中心前面的空地上打太极拳,偶尔也会推开中心大门,到各个办公室转转,他知道中心正全力编纂《张謇全集》,有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半小时的要求,因此转转就走了,很少久坐,除非我们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的家我们一年也会去几次,都是带着问题去的,穆老对张謇研究的历史非常熟悉,对张謇研究的专家章开沅、祁龙威、茅家琦、严学熙的治学情况也很了解,所以我们每次去穆老家都会收获满满。穆老还会让老夫人拿出自制的精致小点心来使我们大饱口福。
穆老家搬到银花苑后,随着年事渐高,到中心的次数少了,但他依然关心中心工作、关心中心同志。有五六年的时间,穆老在每年的新年,都会给中心同志发来贺卡,他在贺卡上写的字句不是礼仪性质的祝福语,而是根据每人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希望。
穆老走了,他离实践他的豪言“力争活到百岁”仅一步之遥,我会永远记住穆老对我的关心和关爱,愿穆老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悼念我的导师穆烜先生
◎张廷栖
穆烜先生是改革开放后南通文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文博界的影响无人能替代,更是张謇研究的一面旗帜。先生参与成立张謇研究中心的策划和筹备工作,成立大会就在他担任图博两馆书记期间的图书馆召开。成立后一直配合首任会长曹从坡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生是我学术研究的导师。我们相识于1980年,南通历史学会成立,他是首任会长。当年我们南通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的革命史教研组,是先生的首批会员。
历史学会成立后的我,为了教育的需要,中国革命史课程要联系当地革命斗争的实际。当时的我对南通地方文史一无所知,但我知道南通有“三一八”斗争,发生过南通惨案,这同我的教学内容相关,于是产生了对南通惨案做些研究的愿望。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发表过一本《南通惨案》的著作,他又是我们的会长,我首先想到向穆烜先生请教。当年炎夏的一天,我带着这个问题,冒昧前往他的办公室。一说来意,先生立即从楼上拿出用报纸包的一大包资料,大部分是南通惨案的剪报,也有抄录的资料,这是他长期积累的成果。先生毫无保留全盘托出,交给了我。
先生主张先将“三一八”斗争和南通惨案史料整理出来。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教研组的三个人在他已有十几万字的基础上,开始从市图书馆和医学院图书馆中查找南通惨案资料,对原有资料进行了补充。几个月后先生根据20多万字的资料,挑选了十二万多字,分为六个部分和一个附录。当年医学院有印刷厂,是铅字排版的,书的印务、校对工作我们包了下来。书名为《南通惨案史料》一书,于1981年内部出版。出版时,先生不肯署他为主编,就署了博物馆、医学院马列室和历史学会。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编辑史料书籍,有了史料我开始了对南通惨案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论文,题目是《南通惨案在第二条战线形成中的作用》,在上海的《历史教育问题》杂志上发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在南通市社科评奖中被评为二等奖。这都得益于先生前期的支持和指导。
1993年,我进了张謇研究中心,这30年交往更多、更加密切,尤其他住在西南营34号期间,张謇研究中心在因树斋办公,与他住所仅一路相隔,他每逢春夏季节下午四点左右在濠河边草地上打太极拳,回家时到中心坐一坐、聊一聊,我三天两头往他家里走,请教和汇报。先生搬到银花苑居住后,我们来往少了,但电话联系不断。先生之情,先生一生的正气和风骨,永远铭记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