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病理科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医院里最会“看”病的一群人,20多年来,市一院病理科在学科带头人杨其昌教授的带领下,不断磨砺疾病诊断“金标准”,始终走在医院科室高质量发展的前列,2020年,市一院病理科被评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年外检标本34000余例。
显微镜下,他们洞若观火,为临床精准治疗指明了方向;报告上,他们言必有中,为无数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精准医疗时代的来临,正让病理科从“幕后”走向台前。
始终坚守的质量控制,
铸就精确诊断的基石
10月25日上午,在市一院门诊楼4楼东侧的示教室内,正进行着病理科每周工作的固定项目:读片会诊。
一幅幅高清病理显微图像时不时地在投影屏幕上转换着,科主任杨其昌正在指导科室医师们对各类切片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每周二上午,我们都会进行疑难病例读片和病理质量控制。”杨其昌介绍,在读片会上,每次会调取相同尾号已经发出病理报告的病例10例及5例细胞进行科室内部质量控制,并对一周以来碰到的疑难少见病例进行会诊。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但每周进行质量控制的习惯已经坚持了很多年。
“一份病理报告,可能只是病理科医生一生经手报告的几万分之一,但却是决定患者命运的‘百分之百’。以生命相托,这不光是对我们病理诊断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更是对病理科医生责任感的巨大考验。”杨其昌强调,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病理诊断已经深入到医学诊断的方方面面。过去,病理科医生更多的是运用传统检测方式判别肿瘤良恶性质、明确病变分类及分级分期,现在,有了先进设备、技术手段的加持,使得病理诊断方向更加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变得越来越精准,这就要求整个病理诊断的流程必须做到分毫不差,环环相扣,环节中的任一部分发生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无效或者错误,对临床治疗产生直接影响,甚至累及患者一生。在市一院病理科,质量控制贯穿着整个病理流程,小到试剂使用记录,大到病理报告的规范都有着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
事无巨细,层层把关。正是这样的坚守,铸就了市一院病理科高质量诊断的基石。近年来,科室病理诊断质量持续提高,相关数据显示:在上级医院切片会诊反馈中,该科疑难切片诊断水平较高,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对比,诊断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
不断磨砺的“金标准”,
打造精准治疗的“灯塔”
临床治疗中面临的病症纷繁复杂,患者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如同大海行船,稍有不慎,便会遭遇狂风暴雨。这时,一份精确的病理诊断往往能为临床治疗起到“拨云见日”的关键作用。病理科副主任刘宏斌解释道,以术中冷冻切片检查为例,要求在收到样本30分钟内出具病理结果,手术中的临床医生需要根据该结果作下一步手术处理,进而实现患者的精准治疗。
没有精准诊断就没有精准治疗。不久前,66岁的黄阿姨拿着外院的诊断和检查资料来到市一院胃肠外科进行会诊。经过复查,黄阿姨患有胃肠间质瘤,内镜医生为她实施了胃镜下行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原以为只是个小手术,病理检查却引出了“大麻烦”。
黄阿姨的病例切片在首诊病理医生阅片时就发现了端倪。针对这一“异常”,病理科立即组织科内会诊。经镜下观察研究,杨其昌发现,尽管黄阿姨胃表面黏膜形态并无异常,但是黏膜下层却出现了病变,初步诊断为胃内翻性增生性息肉并伴有癌变,这种病例在临床上极为罕见,隐蔽性强,一般的胃肠镜手术难以将其切除。
有了确切的病例诊断为指导,胃肠外科为黄阿姨顺利地进行了开放手术。正如杨其昌所料,术后标本经过详细病理检查及一系列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检查后,确认该病例确为胃内翻性增生性息肉,并伴有癌变。可以想象,一旦没有发现这颗埋藏在胃黏膜深处的“定时炸弹”,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这颗炸弹将会以在全身蔓延的方式“爆发”,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精准医疗时代,精确的病理诊断为患者揪出漏网之“癌”的同时,更为像李女士这样的“疑似病例”留好了“后路”。
58岁的李女士在外院行肠镜检查后,距肛门8cm处发现一肿块,被诊断为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市一院进行黏膜下切除手术后送至病理科检查。显微镜下发现,李女士的结肠黏膜伴有多处不规则的腺体浸润及纤维增生反应,且病变未能完全切除。按传统的诊断思路,这种情况一般都会被诊断成恶性病变。带着“恶变从疑”的严谨态度,杨其昌查阅有关文献,进行了必要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肿块为黏膜脱垂性息肉合并子宫内膜异位,黏膜表面异常其实是由息肉脱垂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不规则的腺体会逐渐萎缩,并不需要额外的治疗,属于非肿瘤性良性病变。这样的“判决”不仅将李女士从心理上拉回了“非癌安全区”,更是免除了李女士二次手术可能切除肛门的生理痛苦,极大保证了其生活质量。
持续奋进中的跨越发展,
助推区域化精准医疗建设
“一个合格的病理科医生培养周期很长。”简单一句话,道出了病理科医生成长之路上的艰辛。杨其昌介绍,病理报告上看似寥寥数语,然而,病理科医生要从数以万计的病理切片中抽丝剥茧,成功找到“真凶”,靠的是海量的读片累计和优秀的图像记忆能力。在市一院病理科,读片 1 万例仅达到初级水平,3 万例达到中级,5万例以上才有可能达到高级水准,其中的曲折变化,精力耗费,可见一斑。
目前,市一院病理科共有医技人员25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4名。硕博士15名,硕士生导师3名。国家级、省级、市级委员7名。团队成员多人先后奔赴上海肿瘤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日本成田纪念病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所学习、进修。
20多年栉风沐雨,朝乾夕惕。在杨其昌领衔的病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市一院病理科先后获评“南通市临床重点专科”“南通市临床重点学科”“南通市医学创新团队”“国家级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十四五”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20年科室成功晋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20年市一院分子病理实验室通过省临床检验中心验收,分子病理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实验室已建成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ARMS-PCR等多个技术平台,为乳腺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在病理多学科会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预测作用。此外,科室还承担了南通大学、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带教任务,持续输送病理专业人才。
随着市一院新院(仁济南通医院)的投用在即,在不久的将来,依托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市一院病理科正从“幕后英雄”完成华丽转身,助力区域化精准医疗建设,造福更多患者生命健康。濮丛洲 汪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