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周刊

黄松庵写给徐咏绯的一封信

◎赵鹏

看到黄松庵写给徐咏绯的一通信札,毛笔书写于红横线的洋纸通用信笺,颇具时代特征。写信和收信的两位,都是近世南通颇有些知名度的文化人,就两位的生活轨迹看,他们本来不会有什么交集,之所以有交往,则来自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本信的主要内容,说的也就是这方面的事。

看到黄松庵写给徐咏绯的一通信札,毛笔书写于红横线的洋纸通用信笺,颇具时代特征。写信和收信的两位,都是近世南通颇有些知名度的文化人,只是如今已少人知悉,因此先不妨略做些介绍。

黄松庵名枋,字榘臣,生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家住竹行镇。清末游学日本,归国后执教于海门,还曾出任海门修志局局长,主持续修海门志书。晚岁寓居南通城,被聘为南通市政协特邀代表,1962年去世。

徐咏绯名尔玢,字仲采,咏绯为其号,生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家住南通城南。通师毕业后初任里中小学教员,后则在政府机构任文员,抗战时移居上海,任职于上海诚孚公司,卒于1983年。

就两位的生活轨迹看,他们本来不会有什么交集,之所以有交往,则来自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本信的主要内容,说的也就是这方面的事。现将全信录于下:

吴山尊。

曾言山识吾师至。

庭院春深绿渐齐。

康薇之。

宁似伯鸾偕德耀。

枉教红丝萦百尺。女心自矢何水白。

风莫大于斯。

《六雨诗话》所缺补呈。如有拾遗,拟向劲丞处借钞,钞后即寄。范文不日付邮。近日迁移物件,腾出房屋,为居民移住,忙碌异常,不及细述,恕罪恕罪。咏绯先生。黄枋顿首。十二月七日。

如果不了解一点背景,看这信时可能会有些发蒙。其实这是黄松庵请人为徐咏绯移抄了一部《六雨诗话》,因抄本有数处缺失,黄乃核检原作,就其缺处逐条补足。信的前部分就是所补的内容。

《六雨诗话》是嘉庆时邑人宋霖的一部未刊著作,据州志著录原为六卷,只是黄松庵看到时仅剩下开头的两卷。这书黄氏自己抄存过一部,是自己先抄了小半,后托叶胥原先生抄完的。而托人代抄给徐咏绯的那一部,数年前也见于某拍卖会了。徐咏绯为自己的这部抄本写过一则跋语,提供了一些信息,现也全录于下:

今年夏,黄榘臣世丈函告,旧曾藏有宋霖撰《六雨诗话》二卷抄本,以余留心乡邦文献,询余是否抄藏。余喜甚,即复书,乞委人缮写,俾便藏弆。阅数月,录竣寄沪。惟《州志·艺文志》载《六雨诗话》为六卷,榘臣世丈谓前向人借录,仅得两卷,岂四卷已遗佚耶?抑六卷并为两卷耶?查《通州志·人物志·文苑传》“宋霖,字紫华,禀贡生,训安东。工写梅,有奇趣,诗如其画。年八十馀,健步若飞,集朋好酒酣论诗,狂歌击节,豪兴不减三五少年”云云,兹并录之。一九五八年农历小雪节前二日,邑后学徐咏绯识于沪寓。

黄氏信中提及的“劲丞”就是管劲丞先生。当年管先生研究军山农民起义,曾在黄松庵处得到很多材料,而黄、徐之相识,极有可能就是他做的中介。

至于信中另说的“范文不日付邮”,以我所知,所谓“范文”当指黄氏收集到的范伯子集外文。这事沈燕谋的日记里也曾记及,那是曾克耑(履川)托他向黄家索抄的,抄件寄到后还曾借与钱穆一阅,此中有些曲折,直抄日记原文:“去年黄稚松抄寄范伯子集外文十一首,以示钱先生,先生阅后置架上,逾月往索,则遍觅不可得,以为遗失矣。再函黄稚松,请重写一通见寄,半载不得复,而曾履川以为言,余甚愧之。今日向钱先生借书,迳在书架上翻阅,忽于乱纸堆中无意得之,为之大喜。持以归,将寄履川,知其愉快之情,必尤胜于余也。”这则日记写于1956年2月8日,那时沈燕谋已在香港。我知晓这批范氏佚文,则在80年代后期,是先师霜桥夫子从黄稚松先生获得了一份,那份欣喜宝贵的情状,至今仍在眼前。

最后说一下这信的写作时间。根据信中的“近日迁移物件,腾出房屋,为居民移住,忙碌异常”,我判断这与1958年秋南通开始的“对私人出租房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有关,如果确实,这信就写于本年的12月7日,这也与徐咏绯跋文记抄书的时间相合。

黄松庵晚年与稚松、幼松两个儿子赁居于南通城,起先住于老城西南角的洗马池,后又迁于东北营,何时移居却不得知。梁战先生回忆,20世纪50年代曾随父亲去拜访过黄松庵,那时是在洗马池。不过我觉得写此信时应是移住于东北营了。黄家移居的原因,恐怕与1957年秋黄幼松被打成“右派”有关。政治身份的改变,会换来熟人们异乎从前的眼光,迁居可能就是想远避一下原来的邻居,重换一个新的环境。

2022-11-23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17684.html 1 3 黄松庵写给徐咏绯的一封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