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从韩国安东传来喜讯,南通市档案馆馆藏“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当天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进入第三天,议程为新一轮亚太记忆名录的申报和评选。“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向世界展示出独特风采,南通人珍藏的档案,由此成为亚太地区人民的共同记忆。“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拥有怎样的独特价值?它的前世今生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探访。
205卷档案
见证先贤创业历程
在南通市档案馆库房,“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完好存放,百多年前的那一段风云尽收其中。
这批档案共205卷,形成于1896年至1907年,包含手稿、账册、地图等,是大生纱厂在早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历史记录,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大生纱厂从1895年筹办、集股到1899年开车、盈利,直到1907年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的全过程。
张謇的实业救国之路,始于1895年。那一年农历八月,新科状元张謇受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委派,在家乡南通筹办纱厂。
1896年1月22日,沈敬夫等6名董事联名向张之洞上书的《遵办通海纱丝厂禀》,标志着张謇团队落下了开启全局的第一步关键性棋子。其中提道:“拟在通州城西唐家闸地方水口近便之处,建立机厂,拟名大生。” 张謇给纱厂取名“大生”,源自《周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彰显了他心系民生的人文情怀。而将厂址选在当时尚为郊外野渡的唐家闸,体现了张謇超前的战略眼光。从此,长江边,运河畔,一个近代工业重镇迅速崛起。张謇的社会改革蓝图亦以唐闸为实验基地,就像张謇总结生平事业时所说的,“皆以大生一厂为母本”。
南通市档案馆馆长陈海兵告诉记者,从张謇先生创办大生纱厂至今,120多年时间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中断过,作为历史记录的企业档案也相应形成并被保存下来。南通市档案馆珍藏大生档案近万卷,选取其中1896年到1907年的档案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名录,是因为这部分体现了企业从无到有、按照现代企业规范运营的创业过程,是大生档案最初的、也是最珍贵的一部分。
张謇研究学者张廷栖、庄安正、尤世玮等认为,1907年是大生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这一年召开的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议,标志着大生企业股份制运行的规范化。
回望大生沪所
早期档案赖此存世
大生档案保存得如此完整,首先是源于张謇具有强烈的档案意识。张謇年轻时,曾先后在原通州知州、后调任江宁发审局的孙云锦,以及淮军名将吴长庆处当过幕僚。幕僚相当于私人秘书,也管理档案,因此他十分重视档案工作。张謇1897年起草,1899年定稿的大生纱厂《厂约》中,明确银钱账目董事为档案管理负责人,从筹备之始就重视档案的积累和保存。
从现存的大生档案看,张謇发出的不少函电都能留下底稿。张謇的这些手迹集馆阁体、行草、行楷等于一体,尽显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此外,档案中的股票、厂房设计图纸、商标等,彰显了近代工业美学的风格。
说到大生档案,必须回望“大生沪所”,即大生驻沪事务所。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大生企业设立于上海的窗口,我们今天无法看到如此完备的大生早期档案。
理论上,大生系统各个单位都会形成相应的档案,但是由于战争等原因,张謇在南通所创立的企事业单位,如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等,其档案绝大部分都不存于世。而立足于上海滩的大生沪所,它的档案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幸运地躲过战火留存了下来。
大生沪所早在1896年就设立,参与了大生纱厂的筹备过程,因此保存了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随着张謇所创事业的逐步推进,大生沪所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最终成为整个大生系统的管理中心。因此,大生沪所保存下来的档案,基本涉及大生系统的方方面面,而核心内容是纺织和盐垦。
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的大生掌门人张敬礼选择留在大陆,为南通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保存了根基。大生档案因此很快发挥了作用,为公私合营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1953年,大生沪所存留档案的大部分,从上海运到南通大生一厂。1962年3月,大生档案被移交给南通市档案馆。大生档案通过几代人的接力保护,从企业资源转化为社会记忆,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料。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1962年就来到南通利用过大生档案,写出《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成为张謇研究的扛鼎之作。两院院士吴良镛,通过查阅相关档案和实地探访,提出了“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论断。此次大生档案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名录,百岁老人吴良镛与另外两位研究大生档案写出代表性专著的学者虞和平、田彤一起,欣然出任南通申报该名录的顾问。
入选“亚太名录”
大生档案走向世界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完整性历史文献,其价值已经超过单纯的企业史,而富于多元的意义,成为中国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田彤认为,这部分大生档案的独特价值在于,记载张謇实践创新与社会责任并重的现代企业家精神的终极思考,张謇开创并融入了一条企业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关心改善社会状况的发展新路径,是珍稀、不可替代的文献,其消失或损坏将对亚洲记忆及世界记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因其独特性和稀有性,于2002年即入选了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年后,它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南通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朱江,全程参与此次申报工作。对于“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多年来致力于大生档案的整理、征集和编研工作的他颇感欣慰。朱江告诉记者,今年4月接到国家档案局通知,“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工作正式启动。本次申报得到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在接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咨询过程中,得到众多张謇研究学者,包括中国社科院高超群、复旦大学朱荫贵的学术支持。
张謇嫡孙、94岁的张绪武先生获悉消息后发来感言,他说,在这批档案的保管、宣传和研究上,几代档案工作者辛勤工作,默默耕耘,为保存珍贵的历史记忆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于2008年建立,每两年评审一次,旨在提升人们对珍贵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对其开展有效的抢救、保护及利用。受疫情影响推迟至今年召开的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经投票评选,共有9组珍贵文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2023年度《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其中包括代表中国申报的“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和“贵州省水书文献”。
入选这一名录究竟有多难?截至目前,我国仅有14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南洋机工档案”“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的入选,也是继2016年“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之后江苏省第二个上榜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在2017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大生档案进一步走向世界之路,同样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本报记者张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