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羽
国庆假期,返乡看爹娘。一大早自南京出发,千里驱车,路堵人多,下高速公路的时候已经是暮色苍茫了。待过湛河小石桥,看到前面有一老人弓着腰正在开着三轮车,缓缓而行。弟弟说,这不是录大吗?赶快停车,上前招呼。果然是录大,他到洛冈卖豆腐,这是刚刚把豆腐卖完,披着月色要回村子里。
陪着录大往前走,到了村头,影影绰绰见有人在村头坐着轮椅,翘首以待。录大说,是你婶,她每天都会在这里等着我。我走上前,喊了一声婶,不知说什么好。婶说,这么巧,你们才从南京回来?赶快回家吧。陪着录大、婶走着。录大说,前一段时间有点头晕,就没有磨豆腐,现在每天只磨一个,不愁卖,还能弹撑,有些零花钱,够我和你婶用了。
录大当年没有条件读书上学,不识字,早早就成了生产队的社员,后来做了饲养员,养牛。他对自己负责的牛,极为上心,认真负责,把喂牛的饲料精挑细选,反复甄选,牛槽、牛活动的地方,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丝不苟。生产队解散后,他炕鸡娃,也是精心付出,起早贪黑。他的邻居王鹏心灵手巧,会打戒指,游乡串村,生意不错。录大就跟着王鹏学打戒指,很快就能独立操作,游走四方,去到过南阳、信阳、驻马店,也去过漯河、周口、商丘,风餐露宿,吃尽辛苦。如今,年岁大了,更为重要的是,婶子身体出了毛病,不能行走,只能坐轮椅了。录大就开始在家里磨豆腐,也能照顾婶子。
豆腐坊,就在自家庭院。如今磨豆腐,不是过去用石磨,而是用电,虽然还是要泡豆、磨浆、烧灶、起锅……这些工序,大都是录大一个人完成,婶子在边上只能起一些辅助作用。一天忙碌下来,大抵在中午时分,白澄澄、热腾腾的豆腐就磨成了。
录大把盘整的豆腐挪置到电动三轮车上。开出家门,开始“叫卖”,说是叫卖,实际上不用喊叫,在村子里走过,都是方圆乡邻,多都知根知底,这家三两,那家半斤,有时候,不到裴昌庙街中心就卖完了。大家都说,这王老头的豆腐,好吃、实在,斤两也公道。录大说,卖豆腐,也要分时候。以前,要一大早去赶集,就要半夜三更起来,可以多卖些。现在精力大不如从前了,只能磨一个豆腐,赶上大家做晚饭前就行了。
卖豆腐,既然不能赶早,就只能就晚。现在秋忙,大家都在地里忙活着收花生、打黄豆、剥玉米,一年的收成大都摊在路上,路不好走,人也收工晚。卖豆腐,出门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但,现在的消费能力不如夏季,要转三个村落才能把豆腐卖完,洛冈街、晾湿店、姜渡口、殷湾、王湾、沟刘、唐马、麦刘、蒋湾、胡冈、祝峰,这些村子,录大都去,区别开来,隔天巡回,活动活动,转悠一下。录大笑呵呵地说,可美。
录大说得轻松、乐观,可是,遇到刮风下雨天呢?叫卖途中,多是四里八乡的,不过也会遇到耍赖的人呢。毕竟岁数不饶人啊,录大也已经年逾七旬了。某次,他开着三轮,去市区送豆腐,就被一货车剐蹭了一下,虽然有惊无险,还是让人心惊肉跳,想起来就后怕。今年的麦子、花生大丰收,但豆子收成一般。豆子若涨价,磨豆腐咋办呢?
录大没有低保,不靠照顾。录大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儿子跑长途货车,女儿在镇上开一小店,也都各自忙碌奔波,为了生活。
静卧在莽莽中原的在汝水与湛河交汇处的一小小村落的村头,蹬三轮车的老汉与坐轮椅的一对夫妇,每每在傍晚时分在此会合、回家,彼此相视,不多言语,然后又开始第二天这样的奔走、忙碌。
录大的豆腐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