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晓毅
“问讯如皋县,来游丰利场。两园分鹤径,一水跨虹梁。地僻楼台静,春深草木香。桃花潭上坐,留我醉壶觞。曲阁飞红雨,闲门漾碧流。使君无量福,乐此复何求?阔别成清梦,相思竟白头。挂帆吾欲去,海上月如钩。”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钱咏来到如皋,应邀参访丰利文园,在他的《履园丛话》里,留下了这样一首对丰利文园和文园主人极尽赞美的诗。文园,位于丰利古盐河畔,初建于明、繁荣于清,为晚清“天下三十六名园”之一,现为南通市文保单位。
自明末起,文园就成了丰利的一个文化符号。文园,不只是陈从周笔记里别具特色的“天下名园”,更是一座闪耀着人文光辉的精神家园。
文园初建者不详,传说康熙年间为张祚所有。张祚,字良萌,号松友,“少孤而贫”“绩学功苦”,是清朝前期如皋县有名的少年才俊。那时的丰利,北枕范公堤,东接郑公滩,西临串场河,是两淮最重要的盐场,也是如皋最富庶的地方之一。据《南通明清进士题名录》,张祚于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中二甲三十一名进士,前期官山东朝城知县、江南扬州知府。勤于政务,善待百姓,民间称其为“张善人”。后在吏部主事任上,他廉洁亲民、慎事有为,也受到器重。张祚的岳祖母、岳母于明朝末年在家勇斗盗寇、坚守节操、双双遇害,一时震动县府,被称为丰利桑氏双烈。遵岳父嘱托,他刊刻诗集、撰写卷跋、建祠纪念,也得到乡邻肯定。经过岁月的沉淀,他清风高节的操守,慢慢成为丰利人民的一个道德标杆,并汇入了文园的精神谱系。
丰利文园汪氏的始迁祖为资政大夫汪宪。为避兵祸,于明末自安徽歙县而来。乾隆初年,历经三代经营,完成了初期财富积累的汪宪之孙汪士栋似从张祚后人手上购得此园。他专营盐务,目光长远,经他努力,迅速铺展开一张以丰利为中心,连通周边诸盐场,倚靠如皋,远及淮扬的商业版图。汪士栋和重视子女教育的儒商父亲汪文逵一样,都是国学生,平时一边读书一边经商。他性格豪迈,行有魄力,决策果断。汪士栋传世故事不多,他将果毅力行的精神注入文园,开启了这座私家园林长达180年的高光时刻。
据《如皋县志》记载,雍正十三年,文园汪氏第二代主人汪起斓重金请名师巧匠对文园进行拓建,并祀圣像于园内,从此文园得名。这项拓建工程前后60年、历经三代人才得以完成。随着名声越来越响,凡有名士到如皋,必游文园。汪起斓同样重视教育,乾隆十二年,知县赵廷健修建雉水书院,他和徐承浩等丰利场诸人是捐资最多的。汪起斓书法很出色,乾隆十三年题额的“华大王宫”石刻匾额,现收藏于丰利悟园,颜风柳骨,笔力遒劲,深受一些当代书家喜爱。从汪起斓始,文园带着崇文尚理的精神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文园汪氏的第三代主人是江海名士汪之珩。此时的汪家富甲一方,在官场、商界和文坛都很有影响。一日,汪之珩携友游水绘园,看水绘园尽显败象,感于冒辟疆、董小宛一世痴情一生苦,当即决定出资重修水绘园。正是他请来的工匠,以文园小山泉阁、浴月楼等为摹本,在洗钵池畔,修筑了水明楼和香雨庵,让水绘园能重新精彩绽放。而他修建的雉水书院明伦堂更是为如皋诸生员创设了优越的学习环境。
南通地区被选辑列入乾隆《四库全书存目》的书籍很少。汪之珩主编的《东皋诗存》《东皋诗余》却是其中两套共48卷的巨著。他和“文园六子”、史鸣皋、王国栋、“扬州八怪”等好友诗酒唱和,遍游江淮,看尽扬子江两岸风物,留下了《文园集》《文园六子诗》等多部诗集。晚年的郑板桥在孤苦潦倒,数次从兴化来丰利,一住就是数月,汪之珩以温厚真诚的情谊给予他大力支持。郑板桥感叹大圣寺夕阳古枫之美,醉卧刘柳子村享受美酒野趣,回顾跌宕人生撰写《板桥自序》,在丰利留下了他晚年最精彩的一页。文园主人的厚义高恩由此足见。
文园成为廉政教育的阵地
文园汪氏的第四代主人汪为霖,四岁时父亲去世,由嫡母黄氏抚养长大,17岁便中了武进士。他上马冲锋杀敌、下马写诗作画,做过将军,当过知府,出任过粮道、盐官,是汪氏一族存世诗文最多的一位才子,在广西梧州等地留下许多佳话。他还是一位大孝子,为了奉养嫡母黄氏和生母刘氏,曾两次辞官归隐,并邀请常州叠山大师戈良裕,按苏州狮子林建筑和造园特色在玉带河北岸建设了时称北园的绿净园,敬奉两位母亲颐养天年。黄氏爱梅,他就特地从水绘园移来一株黄梅古树植于园中。为表彰这一家母慈子孝、持重敬老,朝廷特准予在园内修建“绿净修节”牌坊。岁月沧桑,绿净园虽废,但这座牌坊的残石依然保留在丰利悟园、醉枫庐、丰利小学等处,文园也因此成为人们心中孝悌忠勇的精神丰碑。
文园汪氏的第五代主人汪承镛是汪为霖继子。他在山东蓬莱、登州等地任知府期间留下不少惠及后代的工程和感今怀古的佳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当地社会治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思念家乡亲人时,唯有以诗书寄托心中挂牵,时至今日,当地人民依然怀念这位清官,山东人民为纪念这位盐使衔候道登州知府而雕刻的“德被久远碑”至今完好保存在蓬莱阁西配殿内。因为长年在外任职,两园疏于管理,晚年致仕归隐时,文园已繁华不再。他深感力不从心,于道光十年,请白蒲画家季标绘制了《文园十景图》和《绿净园四景图》,并亲撰《两园记》作为纪念。这两本画册,后辗转到张謇手上,现保留在南通博物苑。他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都是深具勤政为民情怀的好官。文园,也因此成为廉政教育的阵地,市纪委以汪之珩好家风传家、汪为霖勤廉为官为主题在文园拍摄的宣传视频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文园一百八十余年长久不衰
民国起,海岸线加快北移,丰利掘港场合并。以盐业为龙头支撑起的丰利工商业体系逐步瓦解。1938年日军进犯如皋,如城沦陷。1941年前后,如皋县要害部门东迁,如皋县政府一度在丰利张家棚办公,如皋师范、女校等部分学校更在丰利设“桥校”,镇区各私家花园均被征用为学校或机关,小镇上一时热闹非凡。文园汪氏族人慷慨大义,积极为东迁如皋各校提供协助,和同时被借用的西侧场官花园、宫家花园一起,为纾解前方抗战压力作出了贡献。
1943年,侵华日军把战火引到了丰利,为保卫苏北抗日根据地,粟裕、陶勇率领新四军一师三旅和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部队进驻丰利,在这里与之先后进行了双灰山阻击战等八次战斗,并有力地策应了东台三仓等战役。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文园汪氏一族积极报效国家,破拆高楼、砸烂山石,火烧绿净园,散尽家财,各奔东西。总面积六十余亩的丰利文园,花园被废,近百间四进住宅一片狼藉。只有中心建筑文园小楼,像一叶孤零零的秋叶,在废墟里,傲然而立。国难是一片试金石,文园汪氏以舍家报国的大义,确保了在新四军转移后,日伪无法在此建筑据守,为苏中七战七捷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崇孝行、笃友于,敦族谊,睦邻里,严教子,戒争讼,谨闺门,奖名节,慎婚配,急赋税”。这是文园汪氏家训,也是文园一百八十余年长久不衰的秘密。清风高节、果毅力行、崇文尚理、厚义高恩、孝悌忠勇、勤政为民、舍家报国,是文园180年独步皋东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基因,也是文园历代主人共同的精神图谱。
古镇丰利看老街,盛世文园谱新篇。2010年,由如东县文化局和丰利镇政府共同启动的文园修复第一期工程圆满完工。重新开园的新的文园,作为文园研究会和各类文化团体的重要活动阵地,作为市文保单位,得到了妥善保护,也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传播江海文化、传递美好情感、传续文园精神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