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平口述 吴昊翔整理
“莫文隋”是江海大地上的精神旗帜和文化标识。近30年来,持续用“滚雪球”的方法来放大“莫文隋”引发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成为风尚南通的自豪和骄傲。时隔多年,当初策划组织“莫文隋”宣传学习的情形恍若就在眼前。今天看来,回忆起来仍有滋有味,现实意义也显而易见。
今年是全国学雷锋60周年,“莫文隋”就是南通学雷锋的身边榜样,就是南通的雷锋。
20世纪最后几年(1995—1998年),南通声势浩大的“莫文隋”的学习宣传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有很多细节,现在可揭秘一些,如确定“莫文隋”是群体而不是具体的个人且让起始的那个“莫文隋”长久匿名下去,率先响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注重策划用“滚雪球”办法持久推动典型宣传,与雷锋并提确定学雷锋、学“莫文隋”日等等。
今天看来,“莫文隋”宣传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很多人在其中都作出了贡献。回想起当时一些情形,具体细节今天还历历在目。其实,宣传的过程是一个深入调研采访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思考提炼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调研、思考、总结贯穿于整个新闻宣传的始终。同时,调用各种宣传手段、途径和方式,形成了大合唱、大合奏,且是不断推向高潮,形成涟漪效应,用我们当时的话说就是“滚雪球”效应,越滚越大,越滚越有影响力,越滚在国内的知名度越大。
细节之一,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定位。之所以确定“莫文隋”是一个群体,其实还有一个小小的环节,那就是新闻记者一方面在寻找这个“莫文隋”究竟是谁,另一方面,我也在悄悄打探,正好我有一个忘年交叫黄绍麟,我知道他没有自己的孩子,也经常资助大学生,我问他是不是就是“莫文隋”,他说他也以“莫文隋”名义捐助,我问他是哪三个字,他说是“莫问谁”。我顿时眼睛一亮:巧了,不约而同啊,不止一个人啊,大家都会想到匿名啊。于是,我就暗自思忖,可以建议把“莫文隋”这个典型确定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是一个助人为乐而不留名的集体、群体。而且,巧妙运用受众心理,坚持不让“莫文隋”原型出现在公众视野。按照一般人的心理,很想知道这个“莫文隋”究竟是谁,但我们一开始确定的就是不暴露,除了后来说是一名大学教师外,不透露他更多真实情况。
细节之二,最终确定最初的具体的那个“莫文隋”。资助大学生的那个“莫文隋”到底是谁呢?这件事真假必须弄清楚,主人公的身份要确认,这是所有宣传的基础。正好,当时南通工学院党委书记袁靖东是我尊敬的老领导,有一天,他一如平常笑嘻嘻地跟我说他知道这个人。于是,征得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宋家新部长同意,我与同事、后任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南通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顾华分别骑着一辆自行车,满怀喜悦地一起去了学校。见到袁书记后,他把根据字迹“怀疑”的那个院领导汤淳渊叫了过来,让我们单独谈。我俩就向时任副院长的汤淳渊仔细了解具体情况,包括资助的具体情形、他本人特别是匿名的真实想法。原来,“莫文隋”是一位大学教师,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啊。
细节之三,大胆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当时南通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快、表现并不好,在江苏省内处于中等水平,而精神文明建设总出一些先进典型。省里有位领导同志叫顾浩,是南通人,他讲到建筑上、教育上等特有的南通现象,现在又涌现出“莫文隋”群体,后来我就想能不能叫“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呢。于是,在给省委《群众》杂志撰写理论文章时深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在发表的文章中,第一次鲜明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
细节之四,“滚雪球”效应的作用和做法。当时,我也是刚从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理论处工作回来,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主要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前后,中宣部也在持续进行重大典型宣传。于是,我们一方面保证“莫文隋”宣传不断线,有了报道线索便往里装,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新闻宣传由此广泛而深入,探讨出了一批工作研究性成果,发表在省委《群众》杂志等报刊上。同时,组织社会宣传,开展学习活动,市委专门下发了意见,发动全市干部群众都来学习,并大胆确定学雷锋、学“莫文隋”在南通并提,市委常委会还把每年3月5日正式确定为学雷锋、学“莫文隋”日。文艺形式也运用起来,先后创作了歌曲《莫问我是谁》,还有话剧《走近“莫文隋”》。这样,各种宣传手段一起,一个时期形成了大合唱。这其实讲的是典型宣传的方法论。
细节之五,“莫文隋”宣传成了一个不是全国重大典型的精神文明重大典型。中宣部一开始当然并没预先把“莫文隋”确定为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通过我们不断工作,却如涟漪一样,逐渐宣传成了一个全国性重大典型。1995—1998年这3年,前有策划、规划,后有跟踪、跟续,中间有不断拓展、深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乎所有重点的国家级媒体记者纷纷来南通采访。当时,我们已意识到“莫文隋”正在创造历史、书写历史,所以我们要编一本“莫文隋”宣传的综合文集,尽管1998年8月调到海门市委工作,但我还是根据市委领导同志的要求,编辑完成文集,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厚厚的《世纪之交“莫文隋”》留在了南通精神文明发展史册上。
三、精神力量的思考
后来,我还跟汤淳渊一直保持联系,常有书信、电话往来。2007年教师节,他给我写信,还鼓励我们在“南通精神文明建设中功不可没”。直到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汤淳渊得知奥运圣火将在南通传递,决定申报担任火炬手并获得成功,至此,汤淳渊的形象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成为奥运火炬手,作为“莫文隋”原型的汤淳渊就半公开了。以后,当时的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他进行节日问候、电视报道,这样他才完整真实地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一直到他2019年7月去世,当时的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吉明明第一时间告诉我这个消息,我便迅速把这一信息转发给市各媒体主要负责人,“莫文隋”宣传又形成一个很大的浪潮,基本上全国媒体又都进行了一次广泛报道。“莫文隋”在南通的宣传一直是持续的,深入且不断扩大,从没停止过。
处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贫富差距相对较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设之中,社会特别需要像“莫文隋”这样胸襟和情怀的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大力宣传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第3个十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年时间,“莫文隋”这个虚拟名字之所以能响彻江海平原、响亮中华大地,我想首先是因对这一本土典型、身边榜样不断持续深入地宣传,为南通的精神文明建设造势扬名,提高了南通这座城市在国家甚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较大也较关键的作用。
现在想来,“莫文隋”宣传和学习之所以能取得轰动效应,确是掌握了时机、争取了主动,呼应了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和走势,为全国树立了榜样、引导了主流,开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局面,为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样板、理念、经验和做法,也为南通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莫文隋”这一江海大地上的人文现象,以其群体面貌、规模效应、长期累积、品牌优势充分地展示了出来,成为世纪之交南通的精神标识、南通人的自豪形象,也成为今天时代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