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庆
2月20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刘红教授等医护人员,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白血病痊愈者、退役军人陆圣斌与妻子杨荣平合著的52万字长篇小说《瞬变》。
“这是我们医院建院百年来收到的最长的一封感谢信,可以载入史册。”赠书现场,目睹医患像亲人一样久别重逢的感人场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施琳玲激动地说。
《瞬息》作者与刘红(中)合影。
赵国庆摄
病从天降
2014年年底,家住崇川区文峰街道城南社区的陆圣斌的身体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在短短的时间里,腿痛,腰痛,肩痛,口腔溃疡出血,牙龈痛得打战、嘴巴痛得发抖。他边上班边就医,先后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病因不明,尽管吃了药,但不见根本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后来发展到头晕和浑身乏力,走路喘气急促。
这一天,他来到南通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田华主任让他做了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三项指标异常,其中,血小板只有2.6万,而正常值在10万至30万之间。田华大吃一惊,说:“你的‘三项指标’都很低,必须马上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去挂急诊。”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看着检查中的多个异常指标,血液内科主任刘红教授诊断他疑似白血病,当即严肃地说:“通知你家人。你现在不能动了,要抢救。赶紧去第二抢救室。”
陆圣斌心里“咯噔”一下,当兵出身,这辈子没住过院的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己会生什么大病,还要马上抢救。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给妻子杨荣平打了电话。夫妻俩如同坠入了深渊。
陆圣斌随即被送进了急诊室第二抢救室。第二天中午进入血液内科病房,刘红医生诊断他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厄境日记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M3。这种白血病曾是世界上最凶险、最难治愈的白血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后来有了靶向治疗,加上新型药物,才使95%以上的患者治愈。
已过下班时间,刘红教授来到病床前抚摸着陆圣斌的手,说:“你得的是一种白血病,这种病是能治得好的,不要有顾虑。你要相信我们,要有信心,好好配合医生治疗。”
几天后,陆圣斌住进了层流床,这时,血魔呼啸般向他扑来,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他不能说话,一说话就咳嗽不止,喘不过气来。
一天午夜时分,陆圣斌接着氧气,不停地喘气,命在旦夕。值班的医生火速走进病房,边看着监护仪上的数字,边安慰道:“老陆,别担心,你这指标有的比我还好呢。”简短的话语一下子冲淡了他和妻子的担忧。
刘红团队的医生们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那天凌晨,他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
时值隆冬,病人挂水时间长,手臂露在外面。刘红查房时对杨荣平说,你准备一条毛巾,盖在他的手臂上,免得手受冷。
经过以刘红教授为首的医护团队42天的奋力抢救,陆圣斌终于脱离了危险,紧接着是定期化疗、吃药、打针和挂水。
经过漫长的治疗,陆圣斌深深感受到白衣天使的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耳闻目睹了众多白血病病人的种种艰辛与不易;日夜守护的杨荣平也同样捕捉到医患之间的许多暖心画面。
“我们把这些事情都记下来,将来可写一本书,来感谢刘主任和她的团队,鼓励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与病魔作斗争。”陆圣斌与妻子商量,杨荣平十分赞同。
陆圣斌躺在病床上,从不玩手机,边挂水边留意病房里的一切。杨荣平也是个有心人,医生查房,她跟着听,有重点地记,大多记在脑子里,印在心里面,有时三言两语记在本子上,空闲时还与病友们交谈,尽可能收集积累更多的素材。
“抢救室的鼓励”“冬天的叮嘱”“午间一定要睡觉”以及“一人患绝症,众人来捐助”“乐观的老农民”“爱美的女病友”等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被夫妻俩一一记了下来。心记,脑记,笔记,化疗间隙在家录入电脑,是陆圣斌和杨荣平的厄境记事的特别方式。
重读名著
陆圣斌长期从事新闻报道,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杨荣平长期从事报纸校对,是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两人自小爱好文学,有较好的文学创作基础。陆圣斌前后3年的亲身经历,记载的上百个感人镜头,为小说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陆圣斌出院后,夫妻俩静下心来,将在病房里捕捉到的素材进行了分类整理。
然而,要将这些碎片化的零件捻成小说,用独特的方式讲好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重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小说是怎么开头的,怎么展开的,怎么结尾的?边读边记忆边思考。拆开分段消化,是陆圣斌病后独特的阅读法,他先将整部小说按章节拆开,遇到精彩章节、段落咬住不放,反复研究。其中《红楼梦》等名著至少阅读分析了五遍之多。
“要把名著中的写作手法变成自己的东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写出与众不同的新意!”当初提出创作打算时,杨荣平就这样提醒着陆圣斌。夫妻俩把亲身经历的过程和读名著有机结合起来思考,很快确定了小说创作的主题和框架。
携手前行
陆圣斌大病初愈,身体还很虚弱。刚开始写作时,由于陆圣斌身心疲惫,每天只能写几百字。陆圣斌把阅读和写作当成休息,以此排解烦闷忧郁,放松心情。
“我写作有个习惯,爱躺在床上构思。3年的治疗,漫长的卧床化疗、吃药和挂水,给了我足够想象、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说的题目《瞬变》,大约是在患病一年后的治疗时,就已在脑海中跳了出来。”陆圣斌说。
“这题目一出来,我就觉得眼睛一亮,创作方向一开始就很明确,一起商讨写作都能形成共识,配合也很默契。我将收集的素材,常在脑子里过滤、盘算,感动自己的、记住的,也将会打动读者,就一直保留着,然后用心细选、取舍。”杨荣平说。
小说创作过程中,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实在写不下去时,就出门散步,边走边议边争论。“从开始写作到完稿,我们不知争论了多少次,但没向任何人请求指点、裁判,都是两个人在争论中求得统一,独立完成的。”夫妻俩自豪地说。
《瞬变》写完初稿,杨荣平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哪里需增删,哪里需重写,最后由陆圣斌统稿。历时5年之久,数易其稿,终于在去年夏季完稿,年底顺利出版。
全景再现
《瞬变》题材独特,描写的是白血病病人“我”九死一生的求医经历、“我”耳闻目睹的病友们的种种艰辛与窘迫。同时歌颂了由刘红教授领衔的医疗团队的崇高医德。书籍一到手,夫妻俩首先想到的是将这封“感谢信”亲手送到刘红等医护人员和正在接受治疗的白血病病人及其家属手中。
“陆圣斌住院时是个与众不同的病号,他虽话不多,但非常坚毅顽强,很好沟通相处。没想到我们每天都做的一些细小事,夫妻俩全记了下来,写进了书里。”赠书那天,刘红教授心情异常激动。
“我也上书了!第六章‘大化疗结束后首次穿骨’一节中的曹欣写的就是我。”陆圣斌接受治疗那年,副主任医师曹鑫博士刚从国外深造回来。起初,陆圣斌以为她是新来的实习生,找出种种借口不让她做,后来听说她也是医生,才同意。曹鑫的微笑服务、细声甜语和高超医术以及带外国实习生的每个情节,都被夫妻俩一一记了下来。
“读完这本书,不仅增添了为病人服务的尊崇感,还增添了鼓励白血病患者与病魔作斗争的责任感和新思路。”护士长丁育红,是2019年竞聘到血液内科新岗位的,与陆圣斌夫妇素不相识。拿到《瞬变》后,她利用工休日一口气读完。上班后,她与护士们交流读后感,商量做好病人及其家属思想工作的新措施。原本一个病房一本书轮流看,没想到两天后病人及其家属纷纷再要。
“白血病人群在社会上的比例非常小,但他们非常痛苦,是一个艰难而很少受大众关注的存在。同样,医院血液科在普通受众眼里也是一个神秘的所在。《瞬变》把惊涛骇浪中的白血病人群及其家属、一般人无从了解的血液科医护人员的形象推到读者眼前,无疑是对以前文学作品题材的补充。”“以后,提到白血病题材的作品,将不得不提到《瞬变》,就像提到盲人题材的作品,不得不提到毕飞宇的《推拿》一样。”南通报业传媒集团老报人卢国平在《椎心泣血之作》书评中这样评价《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