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夜明珠

居有翠竹香满园

◎吴光明

又是一个人间最美四月天,我有事回到农村老家。

“叔叔回来正好,眼下正是吃春笋的时候!”我的屁股还未坐稳,侄儿说着就拿起小锹和篮子去竹林挖笋,说是准备一道我的最爱——河蚌竹笋煲汤。随他来到屋后,一片翠竹林顿入眼帘,林中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春雨刚过,和煦的阳光穿过疏枝密叶在林间缓缓浮动,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上一根根、一簇簇破土而出的春笋傲然挺立,氤氲着泥土的芬芳……

我出生在江海平原一个农民家庭,记得我们家除了两间草房外,还有与叔叔家合住的一栋三间青砖青瓦老瓦房。老瓦房的背后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可以说,我是吃着林中竹笋长大的。这里既是鸟儿的“天堂”,它们从早到晚在林中唧唧呢喃、展示歌喉,成群结队地在林子上空翩翩起舞;这里也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我们常钻进林中打扑克、捉迷藏,爬上树竹荡秋千、掏鸟窝、抓小鸟。这样的快乐生活直到我离开家乡去城里读书、工作。

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改善住房条件,草房改建瓦房,瓦房改建楼房。我们与叔叔两家都有扩建房屋的愿望,不得不忍痛割爱拆除老瓦房,各自重建家园。老瓦房没了,竹林也就没了。不过,母亲当年就在新房背后栽上了几棵竹子,春天一来,竹旁钻出好多竹笋,迅速拔节,努力蹿出竹梢。此后两三年,竹子盘根错节,越长越旺,很快铺成了一片小小的林子。开始挖春笋时,母亲总亲自操作,生怕我们兄妹乱挖影响了竹林的成长。后来让我们挖春笋,她又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吩咐我们:“‘一只笋、一根竹’。挖笋时要注意它们的疏密,密的地方可适当挖一些,疏的地方一定要保留,千万不可顾了吃笋毁了竹林。”

其实,要说种竹有多重要,庄稼人可说不出什么子丑寅卯来,但深信“房前栽树、屋后种竹”那是真真切切的。从记事起,我就知道一个数百户几千人的村庄,只要房前屋后有一点零星隙地的,他们都要种上竹子,只不过大小、多少、成林与否而已。在他们看来,别的不说,只要种了竹,餐桌上就多了一道美味佳肴,且竹笋是不可多得的“百搭菜”,实属农家不可多得的蔬食。倘若竹笋多,将其切成笋片在滚烫开水中焯水晾晒成笋干,总是舌尖上的美味。我特别喜欢竹笋与蚬子或与河蚌煲汤,如果加少许腊肉片,神仙也喜欢!有时,母亲见我馋,干脆就让我用碗盛着吃。这也让称得上美食家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狠狠地夸了一番:“至鲜至美之物,蔬食中第一品。肥羊嫩豕,何足比肩?凡食物中不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食笋而遗肉。”就是说,有了竹笋,那肥香的猪肉羊肉牛肉都不入我的法眼啦。

当然,庄稼人看重种竹更多的还是竹制品的实用。与村里家家户户一样,我们家用的什么畚箕、箩筐、筛子、篮子,什么淘米箩、竹匾子、竹凉席、竹晒垫,还有什么挑水用的扁担、锄草用的锄头、翻土用的钉耙、撑船用的篙子等,都离不开竹竿,而且就地取材、方便快捷、节省经费。在提倡环保、注重生态的当下,倘若使用竹器,也算得上另一种时尚品质了。

然而,这些在庄稼人眼里普普通通的竹子,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就有了诗情画意。他们以竹作画吟诗,将“竹松梅”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歌颂他们的精神品格和高风亮节,抒发自己的情怀。竹林七贤不用说,陆游的“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不愧为吟咏炎夏盛暑竹荫遮蔽,令人神清气爽的诗词经典;庾信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生动展现了古来隐者貌似闲适实为痛苦的矛盾心情;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国画小品”;而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则表达了对民众忧虑的关切之情……

俗话说得好:“居有竹,人不俗。”数十年来,老家的房子翻建了一次又一次,没有一次建了新房丢了竹。如今,侄儿新房后仍种一片竹林,竹林护着住房,住房依着竹林,庭院内外萦绕着翠竹的淡淡清香,一家人与竹相守,小日子也算悠然自得。这也让我十分欣慰,虽说父母都已不在,但仍有这样的家园,也让在外学习、工作、退休多年的我多了几分念想,时不时仍想回到老家转一转,尝一尝鲜嫩竹笋的独特芳香。

2023-05-02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34630.html 1 3 居有翠竹香满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