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文化周刊

渡江战役一等功臣王兆和的故事

◎包宏龙

1946年4月参加新四军(不久改为解放军),其后南征北战,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差点死在渡江战役阵地上。1952年复员回乡,过着普通、清苦的生活,却泽被乡里、为人称道,他就是革命老区海安市曲塘镇大陈庄村十二组的王兆和老人。

瞒着家人去当兵

1927年1月4日,王兆和出生在曲塘镇涂庄村(现为大陈庄村)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他从小在饥饿和寒冷中生活,对国民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恨之入骨。

20岁那年,村里来了一支部队,他听说是共产党领导的专门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好军队,就萌发了当兵的念头,也想替穷苦人打天下。可父母一听他要当兵,马上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家里再穷,儿女也是父母的心头肉。何况,那时日本鬼子刚刚投降,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了内战,到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父亲说:“你要当兵,就等于去送死。”硬是将他拦在家里不让出门。

那天晚上,父亲外出有事,他听小伙伴们说驻在村里的这支队伍准备夜里开拔,就跟母亲撒谎说肚子疼要拉稀。母亲信以为真,把他放了出来。待到半夜,他听小伙伴学了几声狗叫,看母亲睡得正香,便蹑手蹑脚地溜出了家门。部队刚刚离开,他和小伙伴们一阵猛追,还真给他们追上了。但他们怕部队不收,就没敢声张,而是一直悄悄地跟在后面……第二天一早,部队发现后面跟着几个小伙子,就询问他们跟着干吗?他们如实说想当兵。部队首长一听说已经离涂庄村很远,而且几个小伙子决心很大,便同意了。就这样,他们几个一转眼就成了共产党队伍里的战士。

后来才知道,这支部队是新四军的一个连。王老清晰地记得,当时他们部队有位首长叫王必成(六师师长)。

王兆和参军没多久,也就是1946年6月底,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调集45万大军向我苏皖解放区大举进攻。国民党军认为,新四军无力与之抗衡。随后,他们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在各方向上轮番进攻,企图割断华中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联系,彻底消灭我新四军主力。当年9月,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统一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王兆和所在的部队立即投入涟水之战。10月19日,国民党得力干将张灵甫亲率整编第74师全部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共4万余兵力,分三路向涟水扑来。这一仗打得相当艰苦。具有“王老虎”之称的王必成,率领6师打到涟水东门,与敌人拼起了刺刀,硬是用刺刀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干净利落地歼灭了74师一个营。这一天,74师连续发动8次突袭,却始终未能撼动6师的防线。这一仗,新兵王兆和勇敢作战,荣立三等战功。此后,他先后参加了莱芜、睢杞、土桥、长山岛和淮海、渡江等战役,一路屡立战功。

渡江战役立大功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而中国共产党以文明之师、仁义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经过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正规军只剩下115万人,且分散在西起新疆、东到台湾的漫长战线上,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防御战。歼灭国民党反动集团、解放全中国的时刻已经到来。

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向全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起渡江战役。

得到消息的王兆和与许多战友一样,心情特别激动。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英勇作战,再立新功。然而,首长却让他带领几名战士负责筹备粮食。但首长有个承诺:你们什么时候完成筹粮任务,就什么时候上战场。于是,王兆和与几名战友一商量,采取向地主借一点、找土匪抢一点、到街上买一点的方式方法,不到一周时间就顺利完成了筹粮任务,得到了营长的口头嘉奖。随后,首长履行承诺,真让他们几个回到了作战部队。

王兆和所在的部队被部署在瓜州一线。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王兆和趴在一只小帆船的船头,向江南猛攻,几次差一点被敌人的炮火击中。但他毫不畏惧,继续前进。眼看身边一只只小船被击毁,一个个战友战死江中,王兆和凭着必死的信念,向前、向前,终于顺利到达江南岸边。这时,营里发起突击战。他英勇顽强,冲锋在前,抓俘虏、缴武器,越战越勇。在部队发起冲锋时,他不幸被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肚子。当时,他浑然不觉,继续往前冲锋,直到一段肠子流出体外,他终于晕倒在地……战后,战友们清理战场,发现他嘴里还有微弱呼吸,立即将他送到战地医院。经医护人员精心照护,王兆和很快伤愈回到了部队。上级根据他在筹粮中的功劳和战场上的表现,为他荣记一等战功。

此后,每年天气发生变化,他的身体都疼痛难忍,但他从不跟人提起战场受伤之事。他常说,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

情洒红土润乡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国上下大搞社会主义建设。军队兵员过多的问题很快凸显出来。部队号召战士复员回乡。王兆和一别家乡六年多,从未踏入过家门。他留恋军营生活,更思念生他养他的父母。他主动报名复员回乡。领导问他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他说,我总算是活着,比起那些战死的战友,我哪儿有脸讲什么困难、提什么要求。

1952年4月,王兆和回到家乡曲塘后,默默无闻地当一名普通农民,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用王老自己的话说“我本来就是个农民”。

也许是长期在部队养成的好习惯、好传统,王兆和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一有空就帮助乡亲们干这干那,不但从不叫苦喊累,而且不要任何报酬。乡亲们一直念着他的好,逢时过节想请他吃顿饭,他总一口回绝:“不吃,你们家口粮比我们家还紧,怎么能吃你们家的呢?”因此,好多人都叫他“王善人”。听到乡亲们这么叫他,他总双手直摇说:“差远了,差远了!”

正直、公正、无私,这是王老在曲塘方圆几里乡亲们心目中一直保持的形象。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缺一位让人信得过的扶秤员,大家推来选去,觉得只有王老最合适。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队长找他征求意见,他二话没有,说:“既然大家信得过我看得起我,这活儿我干!”于是,这活儿王老一干就是四五年,从没出现过差错。

与王老同时期参加革命的不少人后来都享受了离休待遇,而王老每个月却只有2000多元八级伤残补贴。就这2000多元补贴,王老还要拿出一部分来救助村里有困难的人。你如果问他“借”了多少钱给别人,王老就三个字“不知道”。因此,他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及时雨”,是“大救星”……

如今,王老虽然走了,但他的英勇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2023-05-03 ◎包宏龙 2 2 江海晚报 content_134653.html 1 3 渡江战役一等功臣王兆和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