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山
韩国钧《止叟年谱》26页:“是年秋,如皋宗孝忱敬之入幕。敬之,如皋沙健庵元炳太史门人也。”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的事,当年,韩国钧已67岁,正在江苏省省长任上,公务繁忙。这一年秋天,宗孝忱(字敬之)来到了韩国钧身边。
沙元炳(1864—1926),字健庵,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回如皋后,沙元炳跟韩国钧多有交往。宗孝忱系沙元炳门人,到韩国钧身边任职,宗孝忱是否利用了沙元炳的关系?读宗孝忱给韩国钧的信,不难看出,宗孝忱到省政府,后又任省政府秘书长,跟沙元炳并没有关系。
宗孝忱给韩国钧的信,在此摘录一部分——
紫公省长赐鉴:
曾谒珂里,敬聆训言。眴已两月……运河工程得公主持,必能完全,窃不禁为淮右民众额手称庆也。拙稿顷已印成,敝邑精诚印社承印。纸板尚不恶劣,虽一再亲校,仍有错字,是美中不足处。至文字内容根底既已浅薄,夏秋间又补作数十篇,不无率意之作,奉寄就正,尚乞老斫轮一运郢斤也,庶续印时有所遵循……终岁收入,不过百金,长此赋闲,必难为继。前承慨为推毂,乃为时局所阻,事虽未成,极感盛意。今者窘况益甚,又万难再闲,徒以迫在年关,不得不弥缝夙负,未能亲至左右,面陈衷曲。幸公知我极深,爱我极挚,仍乞速为援手,以苏涸辙,敢布腹心,敬侯明教,如有机遇,当即趋前……
此信落款时间“十二月十日”,后有附言:“附履历二份外书另以包裹寄奉。”
这封信可视为韩国钧任省长时收到的“求职信”。
1922年,国内发生了不少大事:5月4日孙中山再次下令挥师北伐;6月16日陈炯明炮击孙中山;8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9月9日粤汉铁路工人罢工;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国内形势瞬息万变,各地斗争风起云涌,宗孝忱此时赋闲在家,而韩国钧也闲居海安。“曾谒珂里(对他人故里的美称),敬聆训言”应该就在这期间。“眴(意为‘转眼之间’)已两月”,也就是两个月过去了,韩国钧已赴任省长,于是宗孝忱给韩国钧去信,信中先谈自己刚印好的书,表示要请韩国钧修改,然后笔锋一转,陈述自己的窘境,希望韩国钧引荐自己,获得一份工作。
韩国钧本并不愿“出山”:此前,吴佩孚三次来电,请他赴任山东省省长,均被谢绝。接着,“黎元洪复总统位,五月二十一日,奉政府电,调任江苏省省长,余仍电辞。二十六日,吴使来电商量余仍往山东,余表示一概谢绝。”“而两省议会又各来电责备,齐督军再派高淞荃、刘君实来言,已电中央催请赴苏。国务院亦不允辞。不得已乃赴宁就任,闰五月二十一日接篆。”(见《止叟年谱》24页)引文中“吴使”即吴佩孚,第四次邀韩国钧任山东省省长,仍被谢绝,农历闰五月,韩国钧赴任江苏省省长实属不得已。他上任后,接到宗孝忱的“求职信”,有没有很快任用他任省政府秘书长呢?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宗孝忱入职省政府,任省政府秘书长,韩国钧并没有“违规操作”。
韩国钧回到故里后,仍与宗孝忱保持友情
宗孝忱(1891—1979),字敬之,江苏如皋人。1912年毕业于如皋师范,曾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执教于如皋师范,后任东南大学、江苏省立法政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1924年被选为江苏省参议员,任国民政府江苏省咨议及省政府秘书长。宗孝忱的职务是逐步改变的,先当选为江苏省参议员,而后出任江苏省政府咨议、秘书长等职。当然,韩国钧并没忘记推荐宗孝忱。“在南京期间,省长韩国钧引荐宗孝忱与张学良相识,深获张学良赏识,延揽为西安行营秘书,成为智囊。”
1925年,69岁的韩国钧坚决辞去了江苏省省长一职。回到故里后,他跟宗孝忱仍保持联系和友情。1931年,宗孝忱《观鱼庐稿》印行,于右任为之题写书名,韩国钧为之写序——
《观鱼庐稿》序(摘录)
文有单复奇耦之分,单奇易弱,复耦易缛。有本源之学者,为单为奇则雅而劲,复耦相间而风骨树焉。要皆就古人文所从出,别以意错综之。虽为今文,其去古不远矣。今之文人,甫学为文,即有求胜古人之心,托体甚高,抑若趋向之正,借以求庇,不知古人并不为之分谤也……
如皋宗君敬之以文见,视其气静穆,不争一字一句之胜,而夷犹冲澹绰然,若有余裕。余敬之慕之,愧弗能为其体,于其胜处,未曾不三复不至也。海内为文者,好华恶实,能为复耦者多,为单奇者少。独为人所不为,必豪杰;能自树立者,君能自树立矣。余犹用唐法……
夫文章之事,虽历世变,而其脉终不绝如故,史册昭昭可考也。自今日观之,老辈雕(同“凋”)丧殆尽,后生日驰逐于科学新知,所谓古人辞者,一若鼎彝金石,可玩而不适于用。敬之则以为载道行远,用莫宏于斯也。四海之大,人群之众,如敬之其人者,盖有之矣。敬之执是以广其嘤鸣之意,庶几(表希望的语气词,或许)壹鬱(同“抑郁”)之怀与蠠没(音mǐn méi,努力;奋勉。)之功,必有以慰也。
民国二十年首夏韩国钧。
宗孝忱书斋名“观鱼庐”,系“家运河之畔”,“托于庄子濠上之意”。韩国钧的“序”,先是阐述自己的文章观,接着赞扬宗孝忱为文“不争一字一句之胜”“能自树立”,并将他与钱谦益、黄宗羲、全祖望、杭世骏等名家并论,认为宗孝忱能够博采众长。最后指出文脉不绝,但老辈文人减少了,青年人追求科学新知、冷落古文,宗孝忱却认为“载道行远”还是用传统的文辞好,宗孝忱坚持这样做,是希望有人响应,得到支持。从《〈观鱼庐稿〉序》可看出,韩国钧虽长期从政公务繁忙,但晚年文笔依然不凡,国学功底相当深厚。
韩国钧辞世,宗孝忱作文怀念
1942年,韩国钧不畏敌寇威逼,拒绝出任伪职,在忧愤中辞世。宗孝忱写下《海陵韩公遇难始末》表达了对韩国钧的赞扬和深切怀念。文中回忆韩国钧在徐庄:“日骑充斥,庄四周筑堡垒,绝行人。公戚族闻风至者不得入。而山下挞马相继逼公。并索公左右。公坐神色不变。孝忱适在徐庄,乘间视公,公泫然出涕。众相视,计无所出。从日军至者,又以险语怂恿公家人,谓公如坚不肯行,众将拥公升舁,或登舟,公衰,何以堪此。竟夜议不决。家人欲以孝忱代,孝忱坚拒之,公亦弗许。次晨日人卒挟公长孙赴东台,转泰白公病状。留日军近百人守徐庄。三数日引去。易伪军数十人为守。十一月上旬,南部又亲率所部突至徐庄,将欲挟公以西。公言侃侃。述所志与病益详。厉声曰,徐庄,吾死所耳。将焉往?”(见《南溟杂稿》。宗孝忱著)
这段文字记述了韩国钧面对日寇大义凛然、绝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写了韩国钧与宗孝忱的亲密关系。
韩国钧去世后,宗孝忱十分悲痛,还写下饱含深情的《祭公文》。祭文在赞颂韩国钧的“大才”“高节”之后,用较多篇幅写了韩国钧对自己关心、栽培以及彼此间深厚友谊。不知是不是深受韩国钧爱国气节的影响,西安事变前,宗孝忱曾任张学良的秘书。全面抗战爆发后,宗孝忱投身抗战,在江苏省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麾下担任咨议,辗转在新生港、栟茶、陆庄等地抵抗日军。
1953年,宗孝忱定居台湾,任大学教授。系《中文大辞典》(台湾版)顾问之一。著作有《观鱼庐稿》《秦关鸿雪》《南溟杂稿》等,1979年,宗孝忱在台北市病逝。
宗孝忱后来去了台湾,去世比韩国钧晚了37年。